闽浙赣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六大苏区之一。从年8月闽浙赣根据地的创立到年冬,先后经历了前期斗争、发展、后期斗争和三年游击战争四个阶段。闽浙赣苏区在全盛时期,地理范围包括上饶、横峰、弋阳、崇安、开化等20余县,人口余万,红*发展到万余人。闽浙赣苏区人民在*的带领下,不仅开展了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而且进行了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民众生活极端贫苦
闽浙赣苏区地处山区或半山区,长期受到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北洋*阀反动统治,农业生产落后、工业凋敝、商业萧条、文化教育落后,民众过着敝衣粝食、极端贫苦的生活。
封建统治异常残酷。地主阶级利用保甲制度对人民实行压迫,在江西上饶、河口等地设有“赣东镇守处”,仅弋阳县就设立了多个保、多个甲,残酷压迫人民。在闽浙赣苏区,一件棉袄穿几代人,灾荒年吃树皮、草根、观音土,租债逼紧时卖儿鬻女或吊颈、投水的悲惨事件时有发生。
土地兼并非常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据江西弋阳、上饶、铅山、横峰、贵溪等五县的调查:地主和富农占人口总数的9.5%,却占有80%以上的土地;贫苦农民占人口总数的90.5%,仅拥有不足20%的土地。皇庄、庙会、清明祭会以及帝国主义在中国办的教堂,也占有大量土地。
地租杂税多如牛毛。地主阶级利用地租、高利贷等残酷剥削广大贫雇农。当时,地租一般占土地全部收入的50%以上。苛捐杂税多达70余种,如人丁税、门牌税、屠宰税等。80%的农民饱受各种高利贷盘剥,如“现扣利”“出门利”“滚滚利”“买青苗”等。
文化教育十分贫乏。据记载,“在赣南闽西,文盲人数占到该地区人口总数的95%以上”。据年调查,弋阳八区第八乡有户、余人,仅有两名高小毕业生。封建迷信思想盛行,城乡流行许多“*名堂”,为治病而请巫师捉“*”除“*”的现象相当普遍。
大力开展反贫困斗争
为促进根据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苏区革命顺利进行并取得胜利,使苏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闽浙赣苏区从实际出发,大力开展反贫困斗争。
一、恢复农业生产。年,闽浙赣苏维埃先后颁布《土地临时使用条例》《补充土地法》《土地分配法》等,将豪绅地主的土地分配给贫苦农民、销毁剥削契约;苏维埃银行向无钱购买耕牛和农具的贫民提供贷款,其中包括因自然灾害和生病而致贫者;实行按产量计算土地税的累进税率,贫农减税5%、雇农免税。鼓励垦荒,年《闽浙赣第一届省苏委会第三号训令摘要》规定,免收贫雇农开垦的荒田土地税三年,并由土地委员会开办训练班,向农民传授科学种田常识。
二、开办各类厂矿。组织成立各种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年在苏区开办了皮革厂、炭厂、造纸厂、榨油厂等。年,赣东北苏维埃财*经济委员会提出了大办苏维埃工业和自力更生办工业的方针,创办了大小规模的厂矿,如煤矿、铁矿、枯饼厂等,利用当地丰富的竹、木资源大办造纸厂。为解决因敌人经济封锁而造成的食盐、糖、日用品采办困难,苏区群众还建立了土法制盐厂、制糖厂,“号召男女老少齐上阵,人人动手找硝,家家熬盐”。
三、活跃商业市场。年9月,赣东北特委扩大会调整了对私营商业的*策,规定“允许商业自由,同时须严禁商人投机与提高物价”。年5月前后,省级各单位及各县成立“贩卖部”,区、乡设立合作商店;苏区普遍成立生产合作社、消费合作社、贮粮合作社及信用合作社。创立股份制,发行红色股票、公债。创建物资检查局、赤色邮务局,培养红色采购员、发行“兑换券”,方便与非苏区贸易往来。
四、发展文卫事业。年5月28日,《反封建反迷信运动宣传大纲》要求,区以上苏维埃*府设立文化部,乡有文化委员,村有文化小组,管理苏区内文教工作。苏区对贫苦群众实行免费教育,创办“工农夜校”“识字班”和“识字站”,开展扫盲运动,组织群众识字、读报。年9月,《苏维埃工作决议案》指出:“要灌输卫生常识于一般劳苦群众,使他们自己起来注意个人和公共卫生,以减少疾病和死亡!”并组织群众开展卫生运动、进行卫生评比竞赛。
取得巨大成就
经过数年的反贫困斗争,闽浙赣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毛泽东称赞闽浙赣苏区是“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和“模范的闽浙赣省”。
农业生产大幅提升。革命后的农业生产水平远超革命前。以年为例,赣南闽西区域的农业生产比年增加了15%,闽浙赣边区则增加了20%。据《闽浙赣省的经济建设》一文记载,年苏区平均每亩收谷子四担,比上年多收一担。全省棉花实现了自给自足,无须白区供给。油菜产量比革命前增加一倍。开垦荒地三万亩,增加谷子几十万担。苏区农产品自给有余,谷子、油、茶叶、棉花等远销其他各地。
工业财贸逐步健全。苏区工业发展迅速,织袜厂、缝制厂、纸厂等都能供给苏区内部需求,纸张每月输出—吨。毛泽东赞扬说:“在闽浙赣边区方面,有些当地从来就缺乏的工业,例如造纸、织布、制糖等。现在居然发展起来,并且收得了成效”;建立生产合作社50余家,消费合作社资本达8余元,储粮合作社20余万股;创办国营商店和国营药店30余家,贸易活跃。
文教卫生成效显著。年1月,苏区已有列宁小学所,学生多人,7—15岁学龄儿童全部进了列宁小学。“扫盲运动”简便灵活,弋阳县占根据地人口95%的文盲,有80%以上摆脱文盲状态。创办《工农报》《红星报》《红色闽北》等10余种报刊,丰富群众精神生活;贫民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下降,包括当时肆虐的疥疮也大为减少。
群众生活得到改善。革命后,一般农民每人分得田地五六亩,每亩有四五担谷子收成,物价稳定,一块钱可购买二斗八升米、八斤多猪肉,棉花、布、盐充裕。工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工资增加了一两倍,基本消灭了工人失业现象。妇女结婚自由,男女同工同酬,女工享受产前产后休息和津贴、小孩抚养费等特殊照顾。
总之,闽浙赣苏区在*的领导下,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创新减贫模式,充分调动了群众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生产力,是中国反贫困斗争的一次成功实践。闽浙赣苏区反贫困斗争有力地巩固了新生的革命*权,改善了群众生活,推动了革命发展。
(作者单位:衢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立平
精彩推荐:
构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提升贫困治理能力是确保脱贫质量的关键
精准构建多维度贫困测量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