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疮结节图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一
TUhjnbcbe - 2022/6/10 18:03:00
北京酒渣鼻医院哪最好 http://m.39.net/pf/a_8733714.html

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可以算是考研中的送分题,但是知识点的细碎让人头疼。今天,小编就在中医考研学霸笔记基础上结合最新大纲及历年真题来为大家总结一下。

1

首先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的医家是

A.张从正

B.李杲

C.朱丹溪

D.刘完素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B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世尊称李东垣),师从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强调胃气对发病的决定性作用,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其为“补土派”。代表作有《脾胃论》等

2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医家是

A.朱丹溪

B.刘完素

C.张从正

D.张元素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A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传河间之学,创造性地总结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结论。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代表作为《格致余论》。

3

首先提出“六气皆从火化”观点的医家是

A.朱丹溪

B.张元素

C.李杲

D.刘完素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D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他认为“六气皆从火化”,化火化热是外感病的主要病机,而内伤病中“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百病皆因火热,故在治疗中力主以寒凉清热,后人称其为“寒凉派”。代表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等。

4

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巢元方

B.张景岳

C.张仲景

D.陈无择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D

南宋陈言(字无择)结合前人经验与自己的临床实践著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简称《三因方》。全书共18卷,将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外感六淫为外因,七情内伤为内因,而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金疮等为不内外因。

5

提出“邪祛则正安”观点的医家是

A.张子和

B.李呆

C.刘完素

D.朱震亨

E.李时珍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A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提出邪非人身所有,“邪去正自安”,不可滥用补药的新见解,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攻邪派”。代表作为《儒门事亲》。

6

把病因区分为“外所因”、“内所因”与“不内外因”的医家是

A.唐·王冰

B.宋·陈无择

C.汉·张仲景

D.晋·陶弘景

E.宋·钱乙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B

南宋陈言(字无择)结合前人经验与自己的临床实践著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简称《三因方》。全书共18卷,将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外感六淫为外因,七情内伤为内因,而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金疮等为不内外因。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①古代自然科学的渗透;

②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③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

④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标志

《*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著作的问世。

先秦至汉

《山海经》记载38种疾病

《五十二病方》52种病证、病名个

《*帝内经》

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源泉、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难经》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与《内经》一样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著

是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被后世医家尊为“医方之祖”

由王叔和整理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

《伤寒论》创造性提出“六经辨证”理论;《金匮要略》以脏腑论内伤杂病;

《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收载药物种;分上中下三品;提出四性五味;为中药理论体系奠定基础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提倡寸口诊法;阐述二十四种脉象。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提出疥疮是疥虫传染;漆疮发生与体质有关等。

孙思邈《千金方》

包括《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提出大医精诚,开创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提出“三因学说”。

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为热甚)”

李杲(李东垣)《脾胃论》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朱震亨(朱丹溪)《格致余论》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倡导“滋阴降火”

张从正(张子和)《儒门事亲》

“邪去正自安”倡导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

明清时期

吴有性(吴又可)《温疫论》创“戾气”学说。

叶桂(叶天士)《温热论》创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薛雪(薛生白)《湿热条辨》发展湿热病理论。

吴瑭(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理论。

王孟英《温热经纬》提出“新感”“伏邪”两大辨证纲领。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以上知识点新版学霸笔记都有哦~

编辑/张力

一本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书品的良心之作!

新版学霸笔记第一批已售罄,想要的小伙伴赶快预约哦~

预约方式:在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