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疮结节图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一个有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阻窍
TUhjnbcbe - 2021/12/15 15:50:00
福州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12.html

后循环缺血(PCI)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表现常以眩晕为主。根据眩晕发作的持续时间以及血管内缺血程度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病因有很多,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的发病原因,栓塞是其主要发病机制。对于中医而言,眩晕是患者的一种自我感觉症状。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通常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历代医家多认为,眩晕病位在脑,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理变化主要以虚损为本,以邪气阻络、上扰清空为标。祖国医学中对于眩晕病机的记载复杂繁多,论证也多种多样。眩晕病机复杂,不外乎气、血、痰、火、虚、瘀,大多相互兼加和转化。

临床上最多见的证型是气虚血瘀型、痰瘀阻窍型眩晕及风阳上扰型,因气虚乏力、血液运行不畅,痰瘀、血瘀阻脑络而导致的。

目前,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方面,中西医都有各自的治疗手段。西医治疗多为在对其基础疾病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同时予以扩张脑血管、疏通血管、增加脑部供血、缓解脑血管痉挛等治疗手段,但在改善症状上手段有限。

中医仍以辨证论治为基本原则,中医药对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痛苦疗效显著,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配合中医药治疗,疗效好。查阅资料,偶得一方,与大家分享。

中医研究认为痰瘀为眩晕主要致病因素,同时也是疾病进展过程中气血津液运化障碍的病理产物,两者互为因果。临床常见以痰瘀阻窍为此病的基本病机。平素嗜食肥甘厚味,脾胃不健,水谷精微不化,而致痰浊内生,痰浊日久阻滞脉络,血运不畅,形成瘀血,痰瘀内阻导致脑脉不畅、脑窍失养以及脑髓不充,继而发为眩晕。辨证辨病相结合,全面而有效地发挥医药的作用。

山西中医药大学王惠生教授认为眩晕痰瘀阻窍证的治疗当遵循“治病求本”、“标本兼治”的原则,治法以活血化瘀、通窍定眩、燥湿化痰并重,经过多年临床实践精心斟酌方药,逐步形成通窍定眩汤(丹参20g、川芎15g、石菖蒲12g、法半夏12g、胆南星12g、炒白术10g、茯苓15g、橘红10g、珍珠母15g、生姜6g、炙甘草6g),此方以活血化瘀、通窍定眩、燥湿化痰为治则,是治疗眩晕的有效良方。

1中医对眩晕的认识

根据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以眩晕、头昏沉重、行走不稳为主要特点,归属祖国医学“眩晕”范畴。《*帝内经》中称为“眩仆”、“眩冒”、“眩转”、“掉眩”;《伤寒论》中张仲景记载为“头眩”;东汉《诸病源候论》中见“风眩”一词;唐代医家王冰提出“眩,谓目眩,视如转也”;《医学心悟》中记载“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故称头旋眼花是也”,金元时期至明清时期,对眩晕的称谓渐达成共识,多命名为“眩晕”。

古籍中记载眩晕源远流长,本病的病位在于头窍,其病变脏器与肝、脾、肾有关。其发病多因内伤,以虚为本,但其病理因素,不外风、火、痰、瘀四者。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灵枢·口问篇》中论述眩晕的病机关键是虚,如“上气不足”、“上虚”和“髓海不足”、“脑不满”等,又如《灵枢·经脉篇》云:“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说明肝血亏虚,则可引起眩晕;同时脾虚则体内水液代谢运化障碍,久而湿聚成为痰,风痰上扰便致眩晕。

朱丹溪从痰火立论,提出痰在上,火在下,火性炎上而动痰,主张治痰兼用补气药或降火药,提出著名论断“无痰不作眩”;而至金元时期,“无痰不作眩”及“因虚致眩”的思想已然居于主流地位。

明清医家们治病较为重视瘀血致眩,但也兼顾“肝肾阴虚,以肾为本”的治疗原则。其发病多因内伤,以虚为本,但其病理因素,不外风、火、痰、瘀四者。

中医辨证分型据中华中医药协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分为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1]。

2通窍定眩汤治疗眩晕痰瘀阻窍证的依据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多具有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人群以中老年人居多,病期在瘀、痰、湿、虚的作用下,五脏受损,其中尤以痰瘀为甚。痰、瘀为眩晕主要致病因素,同时也是疾病进展过程中津液运化障碍的病理产物,两者互为因果。临床常见以痰瘀阻窍为此病的基本病机。

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或脾胃不健必然导致气血生化不能,气不行,痰湿不化,痰湿为实证、病之标,痰湿阻碍气机运行,痰浊日久阻滞脉络,血运不畅,形成瘀血,痰瘀内阻导致脑脉不畅、脑窍失养以及脑髓不充,继而发为眩晕。有学者通过研读相关文献指出痰瘀阻窍型及风阳上扰型在眩晕临床分型中所占的比例最高。

3通窍定眩汤的组方原理及现代药理研究

药味组成

丹参20g、川芎15g、石菖蒲12g、法半夏12g、胆南星12g、炒白术10g、茯苓15g、橘红10g、珍珠母15g、生姜6g、炙甘草6g。

通窍定眩汤是针对眩晕痰瘀阻窍证的病机特点,由涤痰汤化裁而来。

涤痰汤出自《奇效良方》,方中以

丹参、川芎为君,丹参、川芎补血行血、活血通络,气行则血难以壅,血畅则痰难以聚;

石菖蒲、法半夏、胆南星为臣药,石菖蒲开窍化痰,醒神健脾;法半夏、胆南星燥湿化痰,胆星入心肝肺三经,性寒凉,既助半夏化痰,又可熄风定惊;

佐以茯苓、白术、橘红、珍珠母,茯苓利水渗湿,又安神定志,白术健脾燥湿,能治生痰之源;橘皮理气化痰,气顺则痰降,气行则痰消;珍珠母宁心安神,即可滋补心脾而益肺,也可利水通窍除邪热,补而不峻、利而不猛,即能扶正,又能祛邪;

甘草调药和中,加以生姜调和脾胃、止呕。

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通络开窍、燥湿化痰之功,是治疗眩晕有效良方。

现代药理研究

丹参中的丹参酮类化合物一方面可以有效维持脑内铁离子稳态,进而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另一方面通过抑制细胞内氧化应激,对脑组织起保护作用,从而达到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血液流变学的效果;

川芎主要成分为川芎嗪,为血中圣药,药理作用包括:抗氧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保护神经等,达到改善颅内血流量目的;

半夏中的麻*碱可兴奋肾上腺素α及β受体,具有明显的调节血脂代谢作用;

白术具有增强机体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促进细胞免疫,抑制代谢活化酶及降低血糖、血压、保肝、抗菌作用;

石菖蒲能降低兴奋性氨基酸神经递质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的含量,对脑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故此方对缺血缺氧性脑病具有改善症状的作用[2]。

治疗眩晕的常用西药:倍他司汀

倍他司汀是一种组胺药物,据研究显示,组胺作为局部激素和神经递质,与激素分泌、能量产生、脑血流量的调节相关。另外,内耳淋巴细胞的水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以缓解,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倍他司汀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能够增加脑部微循环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协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63-66。

[2]邵福平,田蕾,田妹等.中药石菖蒲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4(22):65-69.

本文供医生和医学生参考。如为病友,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图片来自网络。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有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阻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