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中华文化服务全球华人
转战千里为国酬(三)
——忆父亲的革命生涯
杜建英
七、警卫巡逻保雨城,灵机一动除“恶疾”
乘着成都解放的东风,警三团二营在团*治处副主任吴显忠,营长王斌,教导员丁如锁,副教导员营文秀带领下,随62**部和师55团的两个营,由廖志高*委与刘忠*长率领,向原西康省雅安挺进,沿途接收原属师管辖地区的起义部队,于年2月1日进驻雅安,雅安24*起义部队和原机关团体人员以及群众夹道欢迎,并举行了入城仪式,雅安和平解放仪式顺利完成。
父亲他们警备三团二营,最先进入雅安,尽管连续多天一直下着雨,雅安老百姓夹道欢迎解放*的热情不减。当时雅安只有警三团二营一个营的兵力执行警卫任务,然而需要警卫的单位很多,省级机关部门多,房子也多,城市设施更多。为了给敌人造成迷惑。战士们天天搬房子,换地点,轮换警卫。在街上到处都张贴“某某机关*管会”“某某单位住址”。天亮了,战士们把武器拿上,背上背包,在城里巡逻。老百姓看到,到处都有部队,好像有很多解放*一样。
父亲所在班先被派到“西康省银行”执行守卫任务,又到“三元宫”监狱执勤,主要负责看守监狱犯人的工作。当时关押的犯人基本是国民*当官的,最大的有一个师长。白天要押解刑轻的犯人到石灰厂劳动,晚上再把他们押解回监狱,战士们精神高度紧张,一刻也不敢大意。
南下以来父亲身体一直不好,“打摆子”直到临汾才正常吃到“奎宁”药,打了针后逐渐好转。翻秦岭的路上患上“夜盲眼”,晚上有月亮都看不见,到雅安后,吃了药才有所改善。进了雅安又染上“疥疮”,“疥疮”这个病虽不要命,但传染得很快,非常可怕的是当时部队好多人都被传染了,父亲也不例外。皮肤干燥,又痒又疼,一到晚上剧痒难忍,非常痛苦。部队想了好多办法治疗,收效甚微。当时雅安对叛匪、杀人犯等罪大恶极的犯人进行审判后执行枪决。一次在飞机场附近,父亲他们班在枪决现场执行警卫,其中有一个犯人被打掉头骨盖,倒地时脑花就溅出来,象油一样。父亲寻思,“疥疮又干又痒,用这个油乎乎的东西擦一擦,可能有用”。他就用地上的草棍,挑了一块放在信签纸上,拿回来用烂碗盛着,热化后准备擦疥疮,结果那东西热后,卷起后成肉一样,没化成油。但还是用它擦有“疥疮”的地方,没想到是,效果很好,马上就不痒了。战友们试用后效果都很好,但实在是再没有找到这种“药”。这个灵机一动,治疗“疥疮”恶疾的奇特经历,令人难忘。
八、保卫电厂灭叛匪,铁索桥战负轻伤。
年春节前,父亲所在的二营八连一排,轮换到汽车站及水电厂执勤。汽车站在城外,没有车也没有人,只有几间空的营业房。不过周围住有不少老百姓。连接汽车站和水电厂的有座铁索桥,当时是进雅安城的唯一通道。这座桥不长,十米左右。虽是小桥,但很深。小桥往里走是水电厂,水电厂两边是大山,中间沟很深,是个典型的夹皮沟。父亲他们一排奉命保卫水电厂,在水电厂山堡上执勤,站岗放哨的战士以山上的草棚子里作掩体,其他战友驻扎在水电厂山下铁索桥的平房。
年2月初,24*工兵团起义后又叛变,紧接着师的青年营也随其叛变。叛敌偷渡周公河,爬上周公山和潜伏的特务土匪会合,他们抢占了原24*的*火库,将迫击炮、重机枪和大量的武器弹药运到周公山,占领了制高点。一霎时,敌人气焰嚣张,妄图和我*决一死战。
正是大年初二那天,叛匪白天一整天炮击铁索桥周边,妄图封锁通往雅安市里的唯一交通要道,炮弹打坏了很多民房。临近过年,铁索桥来往人较多,为了老百姓安全,部队规定:只准出不准进。父亲的任务是守住这小木桥,他站在桥边死守,寸步不离。突然一颗炮弹打在他的右侧面,“轰”的爆炸声后,刚好有一个老乡从城外出来,走到他跟前,就炸死在他的面前,很近只有2、3步......父亲两手端着步枪,整个右腿全被炸烂了,绑腿里的棉花都溅出来满地都是。大家都以为父亲的腿炸断了,可他还在跑动,才发现腿一点伤都没有,只是右手无名指被一小块炮弹皮擦破了一块皮,当时留了不少血,感觉很麻。轻伤不下火线,简单一包扎,继续战斗。战后检查没伤着骨头,没什么大碍,换了几次药就好了,也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
叛匪很狡猾,炮轰结束后,他们最先冲出一个连,一边跑,一边大叫“土匪来了,快开枪......”他们假装成打土匪,但却乒乒砰砰朝我阵地水电厂开枪。并迅速包围了守护水电厂的二营八连一排,妄图歼灭一排,炸毁水电厂。排长发现了叛匪的企图,命令战士们死守阵地,一步也不能后退。战士们打退了叛匪一次又一次的攻击,叛匪弄不明白我*到底有多少人,不敢轻举妄动,战斗打了一晚上,叛匪始终没攻下水电厂。在激烈的战斗中,排长张五旦光荣牺牲,两名战士负伤。在这生死严峻时刻,战士们忍住悲痛,英勇顽强,坚守阵地,决一死战。住在汽车站周围的老百姓赶到城里报告,在千钧一发之时,二营派了一个连火速支援。紧接着二营营长王斌带领五连共六个排的兵力火速增援,经过两个小时的激烈的面对面的战斗,击退了敌人的进攻,粉碎了叛匪的阴谋。铁索桥战斗结束,五连接替八连看守水电厂的任务。
雅安铁索桥之战,是警三团与叛匪的第一次战斗,面对敌强我弱,敌众我寡,敌暗我明的劣势,父亲他们八连一排的勇士们毫不畏惧,不怕流血牺牲,保卫了雅安和平解放的胜利果实,彰显了警三团敢打敢拼,英勇善战,山西老区子弟兵的优秀传统。战斗结束后,全排战士获得部队嘉奖,荣获警三团功臣奖章,在他们革命*人的生涯中,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九、部队改编成公安,学习深造到重庆。
全国解放形势势如破竹的发展,根据任务需要,警三团原三营调重庆执行警卫。原一、二营和直属炮连、警卫连,加上新招的部分新兵,全部整编成西康省公安大队。
部队改编后,父亲由八连分配到一连,并担任班长。继续做好执勤巡逻等警卫工作。
抗美援朝时,部队动员战士们参加 ,保家卫国。父亲积极报名,并做好了随时奔赴朝鲜战场的准备,但宣布赴朝的名单上没有他的名字。原来组织上准备送父亲去公安学校学习,父亲服从命令听指挥。
年,父亲被部队选拔到重庆公安校学习深造,学校在重庆渣滓洞、白公馆附近,主讲的老师有的是经验丰富的公安前辈,有的是部队和地方的各级领导,校长是公安部的副部长。父亲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认真学习。所学科目,如治安、户口管理等派出所业务、社会管理学、侦查学、犯罪学以及交通、刻字等特种专业课,每科都取得优秀成绩,受到老师和学校的表扬。
十、义无反顾进藏区,司法战线奉终生。
年5月,父亲在重庆公安校毕业。分配原则是:哪里来回哪里去。他们同去学习的六个战友,都回到西康省。一个人留在省公安厅,其余五人被分配到西昌地区。在西昌公安处报到休息了几天,又一次再分配,一人分在宁南金矿,两人分在越西县,父亲和战友郭明分到盐源县公安局工作。
当时盐源县是土匪叛乱最严重,最缺乏干部的地方。父亲5月底到了盐源,马上投入工作。很快就破获了食堂投*,故意传染麻风病的两个案子。受到领导好评,委以事务长重任。当时是供给制,厨房是公安局驻地重地,领导把县上所有吃喝拉撒睡的财*大权交给父亲。还给父亲配了手枪,随身携带,自我保护。又配给一把步枪放在寝室,守卫县委大院重地,防止土匪冲进来。当司务长3个月,父亲将全县*府机关的会计、出纳一肩挑。从头学习,造计划,每天公布账目,上报财*局,还根据同志们的口味,开了两个灶,北方人开面灶,南方人开中餐,大家非常满意。三个月后提拔父亲当治安股长,负责成立了盐源县居民治保委员会。
木里地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结合部,历史上木里隶属于盐源县,是以藏族为主的民族集聚区。年7月,西康省*府转发中央人民*府*务院文件“调整西昌专区盐源县属木里藏族聚居区,划设为县级的木里藏族自治区”(以后为县)。根据西康省委指示,西昌专区于年8月组建了木里工作队,赴木里帮助建立县级自治区的工作。对内则为“中共木里工委”。
听说要到木里开展工作,开始同志们对木里都不了解,许多同志有顾虑,不愿意到木里工作。年10月,第一批预备进木里藏区开展工作的同志们从西昌学习民族*策回到盐源,准备出发。年轻好学,有思想,有冲劲的父亲,却对神秘的木里藏区产生了好奇,他很想亲自去木里,增加社会见识。父亲向领导提出,要求进木里工作的申请,领导没有批准。其他同志也给父亲讲了不应该离开现在工作岗位的理由,特别是进木里藏区的很多困难,但父亲仍然义无反顾地再三要求。他听说木里是崇山峻岭,气候寒冷,马上去街上缝纫铺做了件大衣,把被盖、衣服找人拆洗了一遍,做好进木里的准备。领导见父亲态度坚决,只好同意。父亲成为第一批进入木里藏区工作的十九人之一。
年10月20日父亲他们从盐源向木里出发,从此父亲就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无私无畏地献给了木里藏族自治县。在木里藏区工作的22年里,他克服重重困难,出生入死,深入第一线,发动广大群众,解决民族纠纷,化解民族矛盾,平暴戡乱,公正执法,为木里县的民主改革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无论何时何地,父亲不忘使命,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地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他将自己的一生默默无闻地献给了公检法、司法、安全战线,为我们后代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完)
注:文中插图部分由作者提供,部分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杜建英川师中文系毕业,中学高级教师。先后在木里县中学,电子部第30研究所子弟校,成都高新实验中学任教。教学论文曾多次获省、市、区一、二、三等奖。所带班级高级1班被评为四川省优秀班集体,曾评为省、市、区、校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高新区特聘语文学科教研员。欢迎投稿
随着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学艺术已超越国界。《大洋文艺》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面向海内外华人,传播中华文化,丰富华人精神文化生活。
本刊属综合性文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