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迎朝霞,暮送斜阳,
布一方清凉茶席,
喝一杯恬淡雾茶,
一代又一代的周宁浦源村人
传承着绵延百载的“人鱼约定”,
传颂着行尽善事的故事。
浦源村住着的多户人家,是南宋嘉定年间从河南荥阳迁徙而来的郑氏后裔。相传,为了防止饮用水源被污染或投*,聪明的郑氏祖先就在溪流中放养鲤鱼,一则去污澄清,二则预防外人投*,这鱼儿便成了村人饮用水的“哨兵”和“守护神”。
郑氏始祖郑尚公及其后裔行善积德,至八世祖晋十公时郑氏乐善好施名声远扬,感动了神仙。一天,村中来了乞丐婆,还带着两个小乞丐,他们身上长满疥疮,白天讨饭,晚上露宿村头。晋十公发现后,就把三人叫到家中,派人照顾还请医生看病。病好后,他们要走,晋十公还亲自送他们,走到桥头时,突然人消失了,这时溪中游出三条鲤鱼,对着晋十公樱唇抬举,聊表谢意。晋十公连忙到祠堂里焚香膜拜,原来这三条鲤鱼是金瓶峰上3位仙姑的化身。从此,村人就把溪中的鲤鱼奉为神鱼,并在鱼塘里安放鲤鱼仙姑塑像。
每年的正月和三月三,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村中祠堂的大门都要打开演社戏好几天,长辈们要把存放在祠堂里的族谱搬出来好好看看,重温祖宗的遗训。
村民:每年三月三都比较隆重,重点是看家谱。每年的正月都会请剧团来演出,演戏开始的时候,会根据最近村里鱼的情况,长者都会在上面说,溪里的鱼不能捕,不仅在本村,外面去做客、宴请,凡是鲤鱼都不能吃,表扬村里护鱼的典型,对小孩子进行教育。
浦源人爱鱼、护鱼的良好习俗,演绎了八百年来“人羡鱼休唱钓鱼歌”的奇妙人文景观。但是,尽管如此,鱼儿仍是无法逃避它们的“大限”之日,因此也就形成了鲤鱼溪独特的鱼葬习俗。
人善待鱼、鱼通人性。在浦源人的心中,溪里的鲤鱼俨然就是村里不可或缺的一员,俨然就是他们朝夕相处的邻里乡亲。也许在鲤鱼儿看来,这里也才是它们逍遥快乐的家园吧。
来源:宁德人民广播电台(主播:林微)编辑:monkey审核:*陈耿免责声明
请输入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