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善知识,大家好!我是神话居士,我们继续介绍《虚云老和尚年谱》中的故事,上集讲到虚云告别了融镜老法师,舟中遇到女色的考验。
接着来到光绪四年,也就是戊寅年,虚云师父39岁了。这年他来到天宁寺,参礼了清光和尚,并且在寺中过冬。然后是光绪五年,也就是己卯年,虚云师父40岁了。他到焦山参礼了大水和尚,当时彭玉麟将军的水师也在此地驻扎,彭玉麟字雪琴,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书画家,人称“雪帅”,官至两江总督,兵部尚书等。
在平定太平天国后,他的长江水师被李鸿章全盘接收,成为了北洋水师的主要力量,彭玉麟也被视为我国近代海军的奠基者。此人一生不治私产、不纳姬妾,品德比较清廉。出身于文人的彭玉麟工于书画,尤其喜爱画梅花。其作品被誉为“兵家梅花”。曾国藩曾给予他高度评价:“书生从戎,胆气过于宿将,激昂慷慨,有烈士风。”彭玉麟曾经好几次邀请虚云法师,前去他那里谈论佛法的具体修行,他对虚云师父非常敬重。这一年发生的国家大事是:日本吞并了我国的附属国琉球。
接着来到光绪六年,也就是庚辰年,虚云师父41岁了。他到金山寺拜访了观心和尚、新林和尚、大定和尚等。继续修行禅功,度过了这个冬天。光绪七年,也就是辛巳年,虚云师父42岁了。他来到扬州高旻寺,参访了朗辉和尚,这一年是在高旻寺过冬的。年谱中写:“禅功尤进”,就是虚云的禅定的功夫,更加前进了一步。
来到光绪八年,也就是壬午年,虚云师父43岁了。年谱原文写道:“予割爱辞亲,出家二十余年矣。道业未成,随风飘荡,心生惭愧。欲报劬劳,拟再东朝南海,北礼五台,住普陀数月,静中稍见胜境,发心朝台。”
“劬劳”是指父母抚养儿女的辛劳。这段话的大致意思就是:“虚云我割舍了妻子,告别了亲人,出家已经20多年了。现在道业未成,随风飘荡,心中十分惭愧。我想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计划往东朝拜南海普陀山的观音菩萨,往北朝拜五台山的文殊菩萨。我已住在普陀山数月了,在入定中稍见胜境,于是发心往北朝拜五台山。”
通过这段话,我们能深切感受到虚云老和尚当时的心境,那是一种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愧疚,以及要去虔诚报恩的心理。虚云老和尚出生于官宦之家,家中就他这么一个独子,祖母本来计划让他连另一个叔叔的门户也顶起来,因为那个叔叔去世的早,没有后代。所以就给他同时娶了二房妻子,而他却同居一室而不沾染。
而父亲萧玉堂为了家计,常年在外宦海生涯,在四十多岁时,才去观音庵祈愿得到虚云这个独子。在他临终之时,也没有看到儿子一眼,可谓抱憾而去,更不要说什么传宗接代了!而虚云的母亲颜氏,更是在儿子一出生时就去世了。按照世间法来说,虚云是愧对这些亲人的。但是按照出世间法普度大众来来说,虚云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是真英雄,是大豪杰。
俗话说:贫穷布施难,富贵修道难。一子出家,九祖升天。我们娑婆世界的一切本来就是如梦如幻,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业力使然。虚云准备虔诚地去远方拜山,把功德回向给他去世的亲人们,这是一片赤子之心。
虚云在扬州高旻寺打完禅七后,过了春节,前往普陀山。普陀山位于浙江省东部,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岛屿,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四大佛教名山”。它们分别是观音、文殊、普贤和地藏菩萨的道场。普陀山上有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等梵宇一百多座。遥望苍海,洪涛滚滚,具有“海天佛国”之美誉。
虚云师父于清明节前来到普陀山,在法雨禅寺参加了一年一度的清明法会,后来到了比较偏僻清静的法华寺挂单,每天除了上殿诵经,就是早晚参禅打坐。如此数月,静中常入胜境,深深感受佛菩萨力量之加持。
到了七月初一日,虚云从普陀山的法华寺起香,心中默念佛号,每走三步一叩头,前往山西五台山。这种“三步一叩头”,其实是佛门的一种修行方法,是佛门弟子为了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来消除自己的贡高我慢,磨练身心意志的。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日晒雨淋,风餐露宿。从出发地开始,每走三步叩一下头,一直拜到目的地为止。这种修行方法十分辛苦,只有虔诚者才可以做到。
当时附香者,有遍真、秋凝、山遐和觉乘四位禅僧,他们四人愿意陪同虚云禅师一起去拜山。从普陀山渡海之后,每天走的路程并不多,因为要三步一拜,所以走的速度比较慢。经过宁波、余姚、绍兴、杭州,一直三步一叩,风雨无阻。到了湖州时,他们略微休息了几天。从湖州继续起香,叩拜到了江苏境内,沿途信众看到他们,多生敬仰,有人合掌让路,有人随喜供养。还有一些善男信女流下了激动之泪,恭敬合掌,唱念佛号。
在苏州,虚云一行人又朝礼了寒山寺、灵岩山寺等处,继续向前拜进。然而三步一叩首的这种朝山的方式,毕竟艰辛万分。也在考验着每个人的意志。从苏州出来后不远,同行的四个人中有的说,他们实在拜不动,也走不下去了,全身酸疼,手脚都磨破了。来向虚云法师惭愧告退。虚云一看他们确实有困难,不必勉强,就互道珍重,分手告别。
随后虚云师父一个人,继续独自向前拜行。经过常州、丹阳到了南京城。他上牛头山参礼了唐代高僧牛头法融禅师的祖塔。然后渡过长江,到达了江浦,朝礼了浦口镇的狮子山寺,恰逢春节,在此过年。
时间来到光绪九年,也就是癸未年,虚云师父44岁了。正月十六,他继续从狮子山起香,从苏北进入了河南省,经过安徽的凤阳和毫州等地,来到河南嵩山少林寺,以及洛阳白马寺等处朝礼。虚云晓行夜宿,风雨晦明,一直就这样走下去,拜下去,一心称念菩萨圣号,苦乐和饥饱,都不挂在心上。
这年的腊月初一日,虚云来到了黄河铁卸渡口,渡口边有一家小旅店,他寄宿在旅店中。到了腊月初二的中午,有船工来摆渡,虚云就坐船渡过了黄河。到达黄河对岸的时候,天色已晚。虚云举目张望,四周一片旷野,渺无人烟。只有刺骨的寒风,一阵阵呼啸而来,这时天空中开始飘落一片片鹅毛大雪。
虚云师父又往前走了几步,发现道路旁边有一个茅草棚,应该是有人摆小摊做买卖用的,现在里面也无人居住。于是虚云暂时就在此休息了。此时,外面寒夜漫漫,雪花越下越大了,第二天早上,举目一望,雪深盈尺,好一个琉璃世界。看不清路面在哪儿,也看不到有人行走。虚云休息的这个草棚,其实并没有什么门窗遮挡,四周都是通风的。里面和外面都是一样寒冷,而且虚云带的干粮,此时也正好全部用完,他只好跏趺坐在那儿念佛,外面变得越来越冷,他腹中也越发饥饿了。
但是虚云师父仍然保持正念不乱,如此过了一天、二天、三天,虚云渐渐地进入昏迷状态,到了正月初六的中午,天气放晴了,出来一些阳光。但是虚云的身体已经不能挪动了,他仅剩下一点呼吸,眼看命在旦夕。到了腊月初七日,外面走进来一位乞丐,他看见虚云卧在雪中,就过来询问怎么回事?此时的虚云已经说不出话来,这名乞丐知道虚云是因为饥饿而冻伤了,于是,就将虚云身上的雪轻轻拨落,再拆下一些围棚的草点火,用来煮一锅黄米粥。
黄米又称黍,北方人也叫糜子,颜色淡黄,煮熟以后是发黏的。黄米可用于煮粥、做糕、酿酒等。很多地方都把它做成油糕来招待客人。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其适用于体弱多病、阳盛阴虚者。包括冻疮、疥疮等都有一定的效果。这时候的虚云正好冻伤,黄米恰恰派上了用场。那名乞丐把黄米粥给虚云慢慢吃下去后,虚云的身体有了暖气,缓和了过来,这真是绝处逢生。
乞丐问虚云道:你从哪里来的?准备去何处?虚云回答:我是从南海普陀山来,准备去朝拜五台山。他问乞丐道:请问您贵姓大名,要去哪里?乞丐回答:我叫文吉,来自五台山,要到长安去。虚云又问:既然您来自五台山,寺庙里面的人是否熟悉?乞丐答:寺里的人都认识我。年谱原文是:“丐曰:人皆识我”,大家注意这里,要记住乞丐文吉说的这句话,因为后面还有故事。
虚云接着又问道:从此地前往五台山,会经过哪些地方呢?文吉回答:从这里去五台山差不多还有二千多里地,一路会经过孟县、怀庆、黄沙岭、新州、太谷、太原、代州、峨口、最后就到五台山了。如果你先到秘魔岩,那里住着一位南方僧人,名字叫清一,修持很好。
文吉和虚云二人,还发生了这么一段有趣的对话,年谱原文是这样写的:及至天晴,丐煮黄米粥,取雪代水,丐指釜中问:“南海有这个么?”予曰:“无”丐曰:“吃甚么?”曰:“吃水”。釜中雪溶后,丐指釜中水曰:“是甚么?”予无语。
大致意思就是,文吉取雪烧水做饭,指着锅中雪问虚云,你们南方有没有这个,虚云回答没有。文吉又问:那你们吃什么?虚云回答:吃水。等锅中的雪融化变成水之后,文吉再问虚云:这个是什么?虚云却回答不上来了。
这段对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但仔细回味,似乎有打机锋语之意。雪融化以后,不就是水吗?这个问题连三岁的小孩也知道答案,为什么虚云却无语不答呢?因为他陷入了禅思中,因为对于一个参禅悟道的人来说,生活中处处充满禅机,乞丐文吉看似不经意的几句普通问话,对于禅修者虚云来说,他认为其中大有禅机。
雪可以用来比喻人的佛性,北方人有,南方人自然也有,六祖惠能说过:人虽有南北之分,而佛性没有南北之分。如今文吉问他雪化成水之后是什么?虽然雪的外在形态发生改变,但其本体还是水,就算变成冰,变成水蒸气,仍然也是水。这可以用来比喻我们每个人的佛性,不会随着时间地域,或者外在的形象而改变。
《坛经》中说:“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虚云此时回答水,或者不回答,都不算妙。因为如果回答是水,就会落在言语上,执着于世俗谛之有相,如果不回答,又会落于胜义谛之空相。执着空或者有,任何单独一边都是不究竟的。
后来虚云在高旻寺打禅七,茶杯落地而开悟时,年谱曾经这样写:“当初于黄河茅棚,被问不知水是甚么?如果当时踏翻锅灶,看文吉他有何言语?”踏翻锅灶的意思就是:打破一切空有之相,去掉法执和我执,色空不二,言语道断,虚空粉碎,真妄一如的意思。
在这里,我们惊奇地发现,文吉其人看似一个乞丐,说出来的话竟然一语双关,禅机玄妙,绝非等闲之辈。其实他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是特意来救虚云的。前面的那句“人皆识我”,就是五台山的人没有不认识文殊菩萨的,因为那里就是他的道场。但是虚云现在还没有看出其中的玄机,等后面又发生几次故事,去了五台山后,他才恍然大悟。所以这段普通对话也被虚云师父记录了下来,成为我们参究的一个小公案。
我们继续看年谱,文吉又说道:“你拜五台山有何所求呢?”虚云答:“生不见母,以报亲恩”,就是我刚刚出生,就不见了母亲,我要报答父母的生养恩情。文吉说:“你背负着行李,路远天寒,何时才能到达,我劝你还是不必拜香了。”虚云回答:“我的誓愿早已经决定,不管年月长短,也不管路途远近,绝不悔改!”文吉一听,赞叹地说道:“你的誓愿真是难得啊,如今天气已经好转,雪尚未融化,还看不清道路,你踏着我来时的足迹去吧。此去二十里地,有一个小金山寺,再走二十里就到了孟县,有一座洪福寺可以挂单。”
随后,文吉和虚云作揖道别,虚云十分感谢文吉的救命之恩,再三拜谢。最后顺着文吉的指引先去小金山寺挂单。我们今天暂时聊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