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鑫富著《我的初心我的村——在那神仙居住地方的个中国村庄》
图为地处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的神仙居5A级景区。
(上接连载13.县委旧址:是“红宝书”和“大课堂”)
迎春图
一个温暖的日子
一个亲和的笑容
一个想着51万多仙居父老乡亲的亲人
讲着一个关于仙居农家迎春的故事
故事里的主人是谁
谁为了故事里的主人而来
故事背后的故事会告诉你
主人,是门边趴在板凳上做作业的一个小女孩的爷爷
老爷爷白发苍苍
一双微微颤抖的手和一双充满温情的手
两双手握在一起的那刻,整个世界只有一个名字
这个名字叫——迎春
或者就叫——紫燕迎春春满堂吧
不忘初心的中共仙居县委领导
为下汤村困难老*员俞宝进祝福来了
14.下汤遗址
行三十多公里的路,就可从仙居县城直接到横溪镇下汤村了。
干什么去?村里有什么?
带着一个个问号,我早在七年前就走进了这片不得不去的土地。因为,这里是一个距今至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年,下汤村在平整土地时,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等。
石器有石斧、石锛、石凿、石三棱器、石刀等20多种,其中石磨盘、石磨棒、石磨球、环形砍砸器、流星索等,是浙江首次发现。
这是一个晴朗的春天。
一场别开生面的“强基惠民村村帮”民主恳谈会,在横溪镇下汤村晒谷场举行。当时,八九十位村民围坐在县委书记身边,与书记带领的帮扶团同志一起,边问边答。
“村里现在还在喝井水,一到下雨天水就很浑,烧出来的粥像放了小苏打一样,都是*的!你们干部有啥办法?”
“村里只有一副篮球架,体育设施少,能不能考虑增添一些体育器材,让村民们动一动、扭一扭,开开心?”
一个半小时下来,村民们提出了10个问题,涉及饮水、防洪、修路、健身、村镇规划、清洁家园等。下汤村帮扶团团长当场郑重承诺:“我们将全力摸排,把大家提出的这10个民生问题,努力牵线搭桥,早日争取*策和资金支持,帮扶村里发展。”
年前,县委组织部的同志下村走亲。
这天,是腊月二十八。横溪镇下汤村口的溪流边,孩童们在嬉戏玩乐。村中的晒场上,壮汉们正在杀猪剁肉,村干部站在村委门前,一口气列数了村里的十件实事喜事:“我们全村都用上了自来水,还有米的农田渠道也修好了,再就是投入30多万元的下汤村文化主题公园建成开放……”对帮扶团来说,印象最深的是村里的老百姓,已经喝上了一流的水。”大家仰天指着朵朵祥云,欢声笑语。这祥云分明兆示着仙居的新春,格外祥和。
谈到新年的愿景。村干部望着立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的“下汤遗址”说,村里不知如何运用这笔财富?帮扶团员话锋一转说——仙居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旅游,山水资源一定要保护好,“下汤遗址”是仙居的源,也是台州的源。下汤村的老老少少都要珍惜,今天要做好遗址保护的基础工作,首先要建造“意识上的下汤遗址博物馆”。
如果山水资源被破坏了,“下汤遗址”也就失去了保护的意义。
末了,帮扶团一个个叮咛,作为联系村,团里要公平处事,村里更要自力更生。尤其在“水”字上希望村干部立*令状——做到“活水进村,保证清水出村”。
在场的村民笑着点头。
作为下汤的一位乡贤,土生土长在下汤村的王中南,是我结识多年的学友。他从仙居县委老干部局局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岗位,调整到县*协经济科技专门委员会副主任期间,有了更多搞调研、做学问的机会,我们在一起交流、探讨仙居发展的绿色化路径问题。近日相见,这位当过仙居县委*校常务副校长的同志,显得比往常风趣了更多。他说自己年龄到杠,真正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
平时,他还在县委老干部局那里,搞点学术研究。当然,从文化遗存入手,对下汤文化的研究,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课题。于是,我也常问起他的老家、老屋、老人、老亲?
论年岁,中南应该是我兄长。
他对老家的事总是听得多,少的是说和议。我知道他的那份关切,是放在心底的乡愁。比如,在十多年前的年,那场“文化嘉年华年”,让下汤村人尝到了千年仙居古村落的甜头。
那天上午,在下汤村新石器文化遗址旁,有多位村民和来自县城的小朋友们一起,模仿古人钻木取火,并用取得的火种点燃了“千年仙居”系列活动,启动以火炬为象征。
记得村民汤小富,当时在一旁兴致勃勃边观看,边动情地说:“下汤村原先是个穷村,这几年许多村民走上了致富路,全托了‘文化搭台’这个的福音。”
的确,仙居自北宋景德四年(7年),宋真宗诏改县名后,那年,正好是0年。
呵!好一个千年啊!
有首唱歌,唱遍了大江南北,歌名叫《千年等一回》。我听这歌,也是为下汤村而唱的。应该是下汤村的应验吧——且看下汤村取得的火种,传递到“千年仙居”活动的主会场。
在这里,由全县54个古村落、共多位农民组成的腰鼓队、锣鼓队,正向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表演,自编自演的腰鼓舞蹈和仙居大鼓。
传统与现代,将仙居*建引领先进文化的方向,定格在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和开发上。
15.安洲街道西郭垟社区(村)
图为拆迁后,正在新建中的仙居县安洲街道西郭垟村(社区)。
这是一个以绿色为胜迹的地方——我,心称她为“在那神仙居住的地方”!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上,这个神仙居住地方,是仙居。居住在这里的人,叫仙居人。而仙居话,仙居景,仙居事,仙居史……自古之今,只要一说起,仙居的人和事,事与史,首先得讲一讲“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个流传久远的故事。
随身带的手机,或手提电脑页面上,有现代版的活词典——百度。当你输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几个汉字,你就能读到这个典故。
仙居,就排列在典故之首。
古时,以正月一日为鸡日,二日为鸭日,三日为猫日,四日为狗日,五日为猪日,六日为羊日,七日为人日,八日为马日,九日为果日,十日为菜日。
民间有句顺口溜“一鸡、二鸭、猫三、狗四、猪五、羊六、人七、马八、九果、十菜”。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释义如下:
得,不能读作“děi”或“de”。
升,指升入仙境,不是在说仙,所以不能写作“声”。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个成语典故,可谓众所周知,家喻户晓。说起这个典故的出处,为何首推仙居?
仙居,是一个古老的县。仙居县名的由来,和一个成语或者传说有紧密关系。
相传,早在宋代,浙江台州府仙居县城关,有个叫西郭垟清水塘的地方,有一口水井,水质很好,喝了这水,人的五脏六腑倍感清凉。
清水塘附近,有一个酿酒师傅,名叫王温,他为人忠实厚道,手艺又好,他用这口井水,酿出的酒,又甜又香,人人爱喝,生意兴隆。
一天,王温正在卖酒,忽从店外进来两个人,衣衫褴褛,像乞丐。见他的全身上下,生了疥疮癣*,愁眉苦脸,一副好痛苦的样子。王温上前问道:“见两位身有病痛,有何吩咐?”
“我们前世不知作了什么孽,全身生疮又痛又痒且无钱医治,拖了三年啦。昨夜一位仙翁托梦说,括苍山顶有一支暗流,全是仙水,流到永安(今仙居)清水塘村来了,如果能喝一口这泉水酿的酒或全身洗擦一番,就能三天不痒不痛,日后方可治愈恶病。”二人叹气说。
王温听后,二话没说。当即,从一只大酒缸里舀了两碗酒,递给他们说:“你们喝吧,不要钱。”
二人连声道谢,一饮而尽。过了一会儿,两人笑呵呵地说:“师傅你真为人真好,我们喝下后这酒后感觉舒服多了,好像身上的疮不痒也不痛了!
接着,两人又说:“不过,仙翁当时还有一句话,不知该讲不该讲。”
“讲,讲吧。”王温回答说。
俩人又说:“要是让我们俩泡在你的酒缸里,好好洗一洗,擦一擦就好了。这样身上的疮,就会痊愈。可是,我们哪能开得了这口呀。”
听到这里,王温心生为难。
如果要是答应了,那一大缸酒也就全被糟蹋了;如果不答应,那他们俩这样活着,有多痛苦啊!
想到这里,王温咬了咬牙。心想,做人总不能光想着自己。何妨,人家有急难相求到自己家门口了。王温这时边点头,边把他们俩带进了里屋。
他走到一口大酒缸前说:“泡吧,你们俩就下到酒缸里去吧!只要能治好你们身上的疥疮、癣*病,就算我送了一缸酒给你们,没有关系的。”
结果,那二人进到了酒缸里,浸泡了老半天。
等到当他们从里屋笑呵呵出来时,王温一看,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这二人完全变了模样,让王温认不出来了。
只见,他俩全身皮肤雪白光洁,又红润,几乎成了英俊少年。
“老师傅,你真是一个名不虚传的大善人。谢谢了,咱们后会有期。”王温刚才还听着他们俩人的话语,忽然不见了他俩的踪影。
“肯能是仙人在试探我们的良心吧?如真这样,那仙人在酒缸里洗擦、浸泡过的酒,就是仙酒。王温一想,马上叫全家人都喝上了一碗酒。意思是,说不定也能沾上仙气,长生不老哩。”王温的老婆暗暗自喜。
“那就试试吧!”王温说完,便给家人舀了四大碗酒。自己也一口气,喝下了一大碗。
没过多久,一家人顿觉酒香,渗透心肺,浑身好像轻松得身上长了翅膀。全家人飘飘然了,这时他们的双脚开始离开了地面。
邻居见这一家人,竟然又说又笑,互相拉扯着衣角,一起飞上蓝天,过神仙日子去了。
邻居一传十,十传百的在讲,引来了全村人围观。村民们都聚集在了王温家门口。这时候,只见王温家里的鸡、狗正在舔着滴在地上的酒水。看着,看着,村民也眼睁睁地看到了这一幕,那王温家的所有鸡、狗也一起离开了地面。如鸟儿一般,追随着王温一家,升上天去了。
事后,这消息一直传到京都。
当时的皇帝宋真宗知悉后,感到这个故事十分惊奇。觉得,永安县是神仙居住并往来的一块圣地。于是,宋真宗专门下了一道圣旨,将当时的永安县,改名为沿用至今的——仙居县。
16.“仙居王温说”考据的全国意义
下面是与上述“仙居王温”这个典故,“多说并存”的具有全国性意义记述。
除了出处一,为仙居所属,没有任何争议。至于之后的说法,可谓众说纷纭。
出处之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意指,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汉·王充《论衡·道虚》)。
出处之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语出陈显远先生著《汉中碑石》载,汉灵帝熹平至元和年间(—),人们为成固(今城固县)“唐公房拔宅升天”建庙、立碑,对这位仙人顶礼谟拜。这碑上,镌刻有一个神奇而动人的故事。
碑上说的是,汉居摄二年(公元7年)。今城固县许家庙有一个名叫唐公房的人,在汉中郡ytf(治西城,今安康)衙做官。一天在城固老家遇到一位修仙得道的真人,他拜这位真人为师,并给师傅送去鲜美的甜瓜品尝,真人感其诚心,让他到婿谷口山上赐给其仙丹。公房服了仙丹后,能辨别鸟兽语言,行走如飞,数百里外郡府转眼即到,乡亲们和郡守都十分惊讶。
汉中郡守老爷遂跟公房学道,始终不得其法。以为公房留有一手故意不教,欲加害于公房和家人,命手下人去城固捉拿唐妻及子女。唐把这一情况告诉师父,真人说不必惊慌,他有一种仙药服后即可飞天而去,逃离厄运。
唐妻留恋房舍及禽畜,仙人又给房屋涂上仙药,全家人和禽畜都服了仙药,古人留下这样的文字:“须臾,有大风玄云来迎公房妻子,房屋、六畜,倏然与俱去。”
于是,鸡鸣天空、狗吠云中。这就是该碑记载的唐公房全家“白日升天”和“拔家飞升”的故事。这块有名的汉碑,于年由城固调往西安,如今就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第三展室。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他所著的《水经注》、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欧阳文忠集》中,均有记载。唐公房举家飞升后,当地百姓建“灵寿宫”祭祀唐公房得道全家飞天。该宫后改名为“唐仙观”。据明嘉靖四十五年()《城固县志》载:“唐仙观,(县)西北25里。汉居摄二年名曰:‘灵寿宫’,因唐公房升仙改今名”。又据年版《城固县志》载,唐仙观址在今城固县许家庙唐广初级中学内。
出处之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另一种说法是,汉景帝年间,有一个姓张名百忍的人,很是积德行善、把方圆数十里的地,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当时仙界出现混乱,无人治理。经赤脚大仙等上仙,寻觅到了张百忍觉得此人很适合打理仙界,和几位上仙商量,让张百忍做玉帝。
当他们找到张百忍,说了此事,张百忍很抠,什么都要带上,连鸡狗都带上了天,猪贪玩,升天的时候跑出去玩了。所以没有带上天,之所以当地用猪头祭祀,就是这个原因。
出处之五:“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说的是刘安(约公元前─前年)这位古代著名的道教信徒,因出身于汉王朝的皇室贵族,喜欢交际且为人慷慨大方,所以笼络了很多人才,被皇帝封为高爵位,后又晋升为“淮南王”。据说刘安喜爱读书鼓琴,做官时候为当地百姓做了一些好事,他还招揽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纂《淮南鸿烈》(又名《淮南子》),该书是中国古代名作,其中《内篇》有21篇,《外篇》33篇,《内篇》流传至今。另外,人们还传说,刘安因长期修炼丹药,终获成功。
一天,他吃下丹药后,有一些散落在地,被他家里的鸡、狗吃了,结果刘安和他的鸡狗一起,一下都飞上天成了仙。
出处之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又与晋代著名道家人物许真君有关。他姓许名逊,字敬之,曾任蜀郡旌阳(今四川德阳县)令,所以又称族阳先生。他居官清廉,为民兴利除害,后弃官东归故里,在新建县西山修身炼丹。
许逊精于医道,为人治病,药到病除,妙手回春,蜚声远近。时值南昌洪水患滥,传说当时有一条蛟龙经常翻云覆盖雨、兴洪作浪、为害人民。
许逊,用神剑将蛟龙擒住锁于八角井中。从此,水平浪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又说在1年前,东晋宁康二年(公元年)农历八月初一,许逊活到岁时,在西山得道,“举家四十余口人,拔宅飞升”,连家禽家畜都带去了。岁的许真君及全家42口人一齐升天,连房屋和鸡犬也一起飞去。并说当时有人看见还落下了几块瓦片,后人因此称这村子为“落瓦村”。
为纪念许逊,现在其飞升遗址处修建了道观,最终形成万寿宫,后成道教净明忠孝道发祥地。
出处之七:“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讲的是在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笃信修道炼丹,一次遇到八个鹤发童颜的老翁,拜他们为师,学习修道炼丹,丹药炼成后,汉武帝派人来抓他,他情急下喝了丹药,成仙升天。他的亲友也赶紧喝药成仙。刘家的鸡狗因吃了炼丹锅里的丹药也成仙了。
这个典故流传不同的版本。那么,典故指的究竟是谁呢?且看农历八月初一,是江西南昌“福主菩萨”的生日,也就是东晋赫赫有名的“许旌阳”。
许逊(—),字敬之,豫章南昌人,东晋道士,净明道派尊奉的祖师。博通经史、天文、地理、医学、阴阳五行学说,尤其爱好道家修炼法术。20岁举孝廉,于晋太康元年()出任四川旌阳县令,故人称许旌阳,又称许真君。他在整吏治、修水利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许逊在旌阳十多年,居官清廉,*绩卓著,被人们亲切称为“许旌阳”。东晋元帝大兴四年(),许逊隐居南昌南郊梅仙祠旧址,创办道院,名太极观,额曰“净明真境”,立净明道派。其宗旨为“净明忠孝”。
许逊活到岁。于东晋宁康二年()八月初一日,合家四12人,一齐飞天成仙,世人尊奉他为“许仙”。
今天的南昌西山万寿宫,数百里外的香客,都来这里顶礼膜拜,香火明烛通宵达旦,炉烟缥缈,钟声悠扬,好不壮观。乃至全国各地的万寿宫都普天同庆,纪念“许旌阳”。
著名的有江苏南京万寿宫、重庆龙潭万寿宫、湖南凤凰万寿宫、江苏苏州万寿宫、云南会泽万寿宫等。在古代,凡有江西人聚住的地方,就有万寿宫。
一个典故,总伴有一些鲜活的事迹,以此为基础来支撑故事。否则,故事经不起历史考证。最后,会被后人怀疑,更会被后人遗忘。所以,说起“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典故中的人,应是离不开上面所讲的许旌阳。
读史书。我意,不应把史书,读成“死书”。
汉魏两晋,是道教起源时期。
旌阳则,成为净明道教主。(三国时期,诸葛亮也未能成其门派。)净明道,为正文道教教派,称净明忠孝道。
净明道,是中国道教史上,一个很显赫的道教之一。据史书记载,逊为官清廉,*绩卓著。虽然,许逊得道成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是,这个美丽传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到上层认可。
东晋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德,专门将阳县,改名德阳县。北宋宰相王安石,专门撰写了《许旌阳祠记》。
历史,不可否认。
《仙人唐公房碑》碑文说,唐公房是汉中城固人。他在王莽新朝时(公元9-25)在世。后来得道,合家“鸡犬升天”。由此,这个故事,最早传说,还出自汉中的城固。
用一个地方典故,放在本书的第一章,就我本人说,似乎有些不宜或不妥。可为何又要如史书般细细述说,缘起仙居之名的特殊。
其实,史籍早就“站在全国视野,在看仙居”。
从这个角度论,将仙居,放在中华文化这个浩瀚的史籍海洋里,再浓缩到上面的七个流传版本之中,就很有意思了。
把出自仙居的版本,放在第一。说明了仙居,在史籍上的独特地位。印证了仙居,那里的山水草木在史家眼里,是多么的神秘和富有灵性。
一个又一个传说,与考证的一一类比。这本身,已成就了仙居的不一般。拥有这样一个让世人动容,让世界传播的文化史话。这不可不说,是中华文明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仿佛在一瞬间,我从一次次的类比中突然发现:人文地理、历史渊源,竟然与乡村记忆,尤其是现代人的乡愁情结,为何在仙居这地方,能明显体现出普遍性中的特殊性?且又是那么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
我想,仙居除了多山林,多溪流的自然成因外,更多的命题,在于“人与自然和谐”之中了。
仙居,拥有这一个圆满的答案。
17.清水塘与永安溪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仙居人,对一个“和”字,一个“合”字,以及“和合”一词,在方方面面,都有着广泛的解读与呈现。
有的解读是,从润物无声,到默默的程度;有的呈现是,高山仰止,到绝唱的程度。
耕读传家,天荒地老。
仙居农民,从山村,正在走向山外的世界;
仙居农业,从传统耕作,正在走向农业的现代化;
仙居农村,从泥墙石屋,正在走向孕育无限生机的美丽乡村。
让我们先一起,走进上面这个传说的故事原址地。共同感受故事中的酿酒人——王温和记载他所生存过的村庄吧!
镜头实况:王温酿酒处。
这里就是最早传说中的宋代,浙江台州府仙居县城关西郭垟村清水塘的地方。
古时,仙居城关西郭垟村,现为安洲街道西郭垟社区。我们街道有6个社区12个村,户籍人口有多人。丁江伟是街道下派的驻村干部,他驻西郭垟已经三年多了。
年5月23日。一个晴热的下午。
我随安洲街道组织委员王远作一起,走进西郭垟。当我们一进村部后,他就介绍的同时还对我作了提示。
本文作者蒋鑫富(左)在采访西郭垟村社干部。
村社*支部书记叫张林土,与村委员会主任叫张林康,他们就是一对好搭档。
张书记好!请你兜漏一下,西郭垟的家底好吗?
“我们现在有多万元存款。这钱,都是靠*策性土地征用补偿来的。本来,村里有多亩耕地,现在只剩下15亩集体留用地了。全村有多户,多人。这几年通过拆迁,安置的有户,占地0多方,建筑面积有4万多方。我们住宅环境改变了,生活环境也在变好。对这些事关村民切身利益的事,我们村社两委班子,思想很统一。”
面对面,听了张林康对我的回答后,今年72岁的老年协会会长张林杰,插上话来。他补充说,村里的钱,不是大手大脚花的。村里,每年给他协会00元经费。主要用于重阳节,给老人按三个档次发些慰问品。如果,协会接到有人住院,医院看望。协会里在册的老年人有个。他已经当了十多年会长,对他们的情况,他都记得很清楚。
只要是西郭垟的人,我们都是照看着的。
哦!还有两个光棍。我们也把他们关心好的,这两个人现都办了低保,也要让他们的生活能过得好好的。张林康接过话茬,还风趣地解释说:西郭垟,是王温一家升天的典故地。按史书上的说法,叫“清水塘”就在我们村口哩!
这是一条繁华的城区主干道。我随村社干部他们一起,走出社区办公楼。一个拐弯后,就到了一处大工地。这里,一眼望去都是脚手架、挖掘机、塔吊的工地。
耳边,机声隆隆。一时,我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
清水塘,到底在哪个地方?我问。
向前再走几步,也就到眼面前了。张林土提着嗓门回答说。
原来,是这样一个小池塘呀!我定睛一看,有些吃惊并以带有怀疑的口气,应声道。
只见,在这清水塘的四周,几乎是一片塌了的塘口。
塘边,都铺了工地脚手架上用过的跳板。
塘里,是一池混浊得有些乳白的水。只见,一个妇女正在台阶的最低处,洗理着一大堆编织袋。
这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又问。
县里有考虑的。特别是,文化旅游部门说,已经有个很大的规划在做。
以后,这里要建一个比较大的公园。这历史悠久的清水塘,应该会保留下来的。这时,从台阶走上来的妇女接过话锋说,这塘啊,西郭垟的人都知道,冬暖夏凉的。
一直以前,这塘水,村民都是直接用双手舀起来喝的水。
从这位妇女的话里,我听出了乡间对清水塘的亲切,以及与乡亲们那种世世代代的交情。
那么,在“五水共治”中,清水塘这属于小微水体的文化遗存,应该也是有个“塘长制”什么的吧?
有!我们西郭垟有36名*员,从最年轻的今年三十多岁,到最年长的87岁。一个个都带头在参与“五水共治”。这塘水,本来是管牢的,也有保洁禁令。只是现在,这塘的四周一大片地都在搞建筑,变成了工地。平时很难维护,所以搞得水有时候也枯了,属于非常时期。
终于,我听明白了这清水塘,还是能活在西郭垟的福音。
不过,我总是希望,快快告别眼前这清水塘的这个样子。
好在塘的一偶,有一处古木参天的景致。
走近一看,这里有一处石砌的老坟。从墓的碑文和风水的角度断定,这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墓地。据安洲街道的查考资料说,这老坟始建于清代中期。墓主,是城西岭下张村的“张氏先祖”。
“这块地方很有名的,我们的上代上上代,都是从小一直看到老的。”从安洲街道组织委员,调任仙居县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的郭海峰说。(未完待续)
作者:蒋鑫富(笔名江风)浙江绍兴人。主任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