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这一机会终于不期而遇!
早在年初,外甥女就说八月份要去一趟牡丹江,可以帮我圆多年的梦想,并提前两个月就订好去哈尔滨的机票。自从小时候读了曲波著的《林海雪原》后,我就有一个愿望,希望能有机会身临其境,踏上这片英雄的土地。
在从哈尔滨到牡丹江的动车上,目极之处,满目苍翠,郁郁葱葱的原野,生机勃勃。一片片繁盛的防护林穿插在起伏的。平原之间,大小不等的庄稼地翠绿欲滴。秧苗、玉米苗深深浅浅,参差不一,微风过处,绿波荡漾。景随车移,心随景动。
可能是太激动了吧,当晚在牡丹江世茂假日酒店,翻来覆去就睡不着,《林海雪原》小说里的人物像放电影一样不断浮现在眼前。第二天早饭后,迫不及待地去牡丹江火车站等待出发,却因信息有误、车次变更。外甥女知情后,及时为我们租好了去林海雪原景区的小包车。
·
二
林海雪原是指黑龙江省东南部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源于满语,意为“吉祥如意“)及其周边地区。主要在牡丹江海林市横道河子境内,是著名的雪乡。以山地、浅山、丘陵为主,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海拔高度大多在—米之间,平均海拔为—米。
海林市距牡丹江只有12公里,尚未及细细观赏野外风光,眨眼间就到了中国虎林园。因一心惦记着《林海雪原》小说里那些神话般的地名,在虎园草草观赏后就匆匆离开了。
威虎山影视城是以小说《林海雪原》和海林市旧城文化为背景于年5月兴建的。威虎山城门雄伟壮丽,古朴典雅,水泥道两侧苍松耸入云端,遮天蔽日,将烈日遮挡得严严实实,顿觉凉爽宜人。沿路有剿匪小分队手持雪仗,在白雪皑皑的雪原上滑翔的雕塑和战争留下的坦克、大炮等武器。
通山路右侧的林海镇,有多处单体建筑,均为青砖青瓦,窗板门。远望房中有林、林中有房,独具风韵。诸如蝴蝶酒楼、绣花楼、药房、五合楼、迎春院、大烟馆……还有许多具有东北民族风情的店铺,再现了伪满时期东北的风情习俗。
旅游线路为椭圆形。我们沿小路,顺时针向上攀登,山势随海拔增高变得陡峭,奇峰耸立,松林愈益密集,从参天的松林空隙,只能看到丝丝缕缕的蓝天。突然,一只斑斓色猛虎塑像出现在右侧,旁边一块高耸的巨石上镶嵌着“威虎厅“三个大字,——噢,威虎厅到了。
从门洞下爬十几层台阶,再沿狭窄潮湿的入口向里面走约十米左右,就到了一个宽敞高大的圆形洞窟,里面光线阴暗,洞壁横七竖八凹凸不平的怪石布满整个洞穴,多个白炽灯泡和像燃烧的油松灯分布四周。右侧一张由木板钉在一起的硕大的八仙长桌,两边摆着几张简陋的木椅木凳。伺机反扑的小炉匠栾平的塑像(林海雪原奶头山匪首许大马棒的联络官)显得惊慌失措,似丧家之犬。八大金刚的塑像更是造型各异:有持枪怒目窥视的,有抽着烟袋观战的,有呆若木鸡的,有手指暗道惊慌呐喊的……一个个面目狰狞,贼眉鼠眼,守在威虎厅四周。
凶狠残暴的座山雕高高在上,杀气腾腾,坐在陈旧的虎皮椅子上,身子前倾,高跷二郎腿,鹰鼻高耸,鹞眼圆睁,射出两道凶光,右手指着下面的栾平。椅子背后壁顶上一只展翅红爪老鹰居高临下、鹰瞵虎视……而英雄杨子荣站座山雕左侧,一身正气,怒目圆睁,左手叉腰,右手扶在椅子上,和匪首们形成鲜明对照。
座山雕身后右侧通向后山暗道的门却是虚掩着,整个威虎厅阴森恐怖,空气紧张,像是随时都要爆炸一样。
“座山雕”真名张乐山,山东新泰市龙延乡苗庄人,生于年,在兄弟七人中排行老三,故称“三爷”。祖上三代为匪。传说中张乐山有“三绝”:管亮(枪法好)、眼亮、腿脚快。早年随堂兄到东北深山老林伐木放排为生,18岁就成为土匪头子。张乐山老奸巨猾,张作霖和关东*都拿他无可奈何。抗战胜利后,国民**府委任他为东北先遣*二纵二支队司令。平时深居简出,从不大股活动,巢穴只有几个亲信知晓。在这种情况下,牡丹江*区派出少剑波为首的小分队剿匪,承担“大海捞针”的艰巨任务。
·
三
我们从杨子荣打虎处继续上山,树大林深,游人稀少,一张”禁止游人上山“的警告牌横挡在眼前,司机不断警示:山上有虎出没,不能在禁区以外行走,切记注意安全。
我刚拍下几张照片,发现左侧隐约有“杨子荣牺牲处”的导示牌,正想前去看个究竟,却发现只剩我一人了,就联想路上有老虎伤人的忠告,不觉胆寒。硬着头皮小跑着近前,隐约看见一间低矮的小木屋,顾不上细看,急忙拍完照就慌慌张张去追队伍。后细观照片,小木屋左侧有杨子荣生前仅存的一张照片和生平介绍,前右侧是杨子荣的塑像。
杨子荣,原名杨宗贵,山东牟平县嵎峡河村人,从小随父闯关东,在鸭绿江上放排、拉纤,接触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社会底层的生活使他熟悉了东北地区的人情世故,乡风民俗和行帮黑话,为他后来成为一名出色的侦察员奠定了良好基础。
年杨子荣参*,历任战士、班长、团侦察排长等职。年2月进驻海林剿匪,被编入牡丹江*区第二团,成为曲波的部下。年农历正月将座山雕及其联络部长刘兆成、秘书李义堂等25个土匪全部活捉,创造了深入匪巢以少胜多的战斗范例。
几天后,在追剿丁焕章、郑三炮时,杨子荣率众战士将郑三炮等匪徒堵在了窝棚,枪战中杨子荣匣子枪的撞针被冻,遭遇土匪孟老三枪击,农历年2月3日,这位侦察英雄壮烈牺牲,年仅31岁。位于海林市海林镇东南的帐篷山建有“革命烈士杨子荣之墓”。
·
四
夹皮沟村掩映在郁郁苍苍的林木之中,除地主钱大发的一院砖瓦房子,里面有辘轳井、仓房,马圈、猪圈、狗窝、鸡鸭架和农具外,其余房子全是一间间低矮破旧的草房子,当地人叫苫房。
苫房里面除土锅台连着土炕,炕上铺着破席子,竖个烟洞(筒)外,别无他物。村里有石磨、石碾子,有三教九流集散的大车店,有介绍东北八大怪等北方民俗的标识,如:狗皮帽子戴起来,大姑娘叼旱烟袋,窗户纸糊在外……有李勇奇、常宝小屋……还有栾平作为掩护的小房子。
在村里还遇到一伙拿刀舞棒、穿着便衣的人群,正在追赶一个头戴毡帽、獐头鼠目,土匪打扮的人,还有扛着摄像机的年轻人……估计是在拍戏吧?在《林海雪原》小说中,夹皮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是剿匪小分队的根据地,更是剿匪的前沿阵地。
·
五
《林海雪原》的剿匪故事,源于作者曲波和战友们真实的剿匪经历,曲波就是小说少剑波的原型。
书中的正、反人物,都有真实人物原型。如杨子荣、高波、孙达得、刘勋苍……土匪头子谢文东、李得林、马希山。剿匪的实际发生地在海林市头道河子中上游的大夹皮沟一带,据《海林林业局志》记载,此地原名“迷*阵”,当地人也叫它“蛤蟆塘。”
海林市并没有威虎山,是曲波在辽宁打仗时遇到一座名叫威虎山的小山,写作时便取用其名。也没有奶头山和四方台,是作者的艺术加工。
威虎山只是林海雪原上一座极普通的小山岭,威虎厅其实就是用木桩搭成的“地窨子”,是座山雕借伐木工人的旧工棚居住,当地人称“四号棚”。张乐山之所以将匪巢选在此,一是窝棚不远处有一眼温泉,可随时提供水源;二是窝棚前的开阔地两边均为山沟,一旦被人发现,可从两侧山沟的原始森林逃脱。
“百鸡宴”也是不可能的。当时的座山雕早已是惊弓之鸟,风声鹤唳,四面楚歌。正因生活困窘,才暴露了踪迹,使小分队找到了歼灭的机会。
年1月中旬,时任海林街模范村农会主席的贾润福在农会办公室地上发现了一封信,原来是座山雕向其索要20件棉衣、10袋白面,限三天内送到胡家窝棚。当即他把信交给了驻海林的二团领导。从这封信得出了座山雕的隐藏踪迹,于是委派杨子荣、孙大德、魏成友、赵宪功、孙立珍、耿宝林进山侦察,一举活捉座山雕等25名土匪。杨子荣被东北*区司令部授予“特级侦察英雄”光荣称号,在当时的《东北日报》报道。
·
六
曲波(-),原名曲清涛,山东*县(今龙口)人。15岁参*,22岁担任牡丹江*区二团副*委。也就是在此期间,率领一支小分队进入牡丹江地区剿匪。建国后任铁道部工业总局副局长。读过五年半私塾。少年时熟读的《三国》《水浒》《说岳》和后来读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对他影响很大。
年春节过后的一个夜晚,曲波冒着大雪赶回家,望着幸福甜睡的妻子和儿女时,一股热浪涌上心头。这一切,杨子荣、高波等战友却没能享受到,于是萌发了写《林海雪原》的初衷。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写作,书名初定《林海雪原荡匪记》。曲波讲,一次他站在高山之巅,鸟瞰整个大森林,起伏得像大海一样,“林海”就有了;东北的大雪像原野一样无边无际,寒冷地覆盖着大地,“雪原”也就有了。
由于爱面子,自尊心强,怕别人说不自量力,又怕写不好闹得满城风雨,曲波写作一直是在秘密状态中进行。一下班他就躲在屋子里写,除妻子刘波外,孩子们都不知情,以为爸爸在加班工作。到了星期天,刘波带四个孩子到公园玩,让曲波在家静心写作。
当时写字桌中间的抽屉一直半开着,一听邻居、同事来找,曲波立即把稿件塞进抽屉,等客人走了再继续写。家中房间少,刘波就在缝纫机上抄稿。每抄完一个章节,用毛线和布条装订起来。完稿后的40多万字,装了两大包。年秋季的一天,他们拎着包袱,偷偷乘坐公交车将文稿交给人民文学出版社,没敢透露自己身份,只是再三叮嘱:如不用,请把电话打到家里,我来取。
交稿后,曲波一直在忐忑不安中等消息,没想到二十天后,出版社电话叫他去一趟。他心灰意冷地到了出版社,编辑龙世辉对他说:“我们确定出版你的小说,但需要做一些修改。”按编辑的修改意见,增添了卫生员白茹这个聪明活泼可爱的小白鸽形象。小说最后定名为《林海雪原》。
·
七
说起曲波的妻子刘波,还有一段趣事!刘波生于年,读过四年私塾,和曲波是*县同乡,但参加革命前并不认识。刘波年参*后,医院当护士长,年秋,随罗荣桓部到东北。年,曲波在牡丹江剿匪期间因病住院,两人在此间恋爱、结婚。
剿匪战斗非常艰苦,曲波每次回家身上都长满了冻疮和疥疮,刘波便用药膏为曲波擦抹,这个情节被曲波写进了小说,即白茹用雪给战士们治疗冻伤的情节。
小说出版后,知情人都把刘波称作“小白鸽”。医院遇到曲波,问他:“白茹怎么没和你一起?”曲波解释说:“贺老总,我爱人叫刘波,不叫白茹。”贺龙风趣地说:“不行,改过来,叫白茹。”
刘波离休前是北京医科大学*委副书记,现巳97岁高龄,仍健在。
高波,原名高新亭,后改为高波,山东海阳县人,15岁参*,曲波的警卫员。年2月在押送小火车途中遭土匪袭击,为掩护群众突围,他与多于自己数倍的匪徒拚杀。弹尽了用手榴弹,手榴弹打光了用刺刀,刺刀拚弯了用枪托,在英勇抗击中身负重伤光荣牺牲。因无法找到遗骨,立衣冠冢以彰先烈。
曲波以五年半私塾的文化程度,成就《林海雪原》这样脍炙人口的小说,不能不令人敬佩!
这次“林海雪原”之行,虽未见到雪原,但却收获良多。而且,知道了小说以外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回程路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恍惚中,杨子荣,曲波、高波等英雄依次从林海深处又向我们走来。
英雄虽去,精神永存!
(文/王锦文)
欢迎走进“五色石文斋”。如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