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疮结节图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春秋特殊的思想原则影响下,国语展现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会痒痒吗 http://m.39.net/news/a_5698634.html

《国语》的编撰具有语类文献编撰的特点,记载佳言善语,各国的史料汇编展现着高超的艺术成就,《国语》中受到春秋时代特殊的思想原则影响着的谏体文学,往往经过作者的精心设计,展现了高超的文学表现力。

进谏方式

《国语》以记载各国语料文献为主,然而《国语》并不是简单的资料汇编,其具有一定的编撰意义。他的编撰目的之一便是“人求多闻善败以监(鉴)戒也”,臣子为了谏辞更有说服力,达到预期的进谏效果,在表达其观点的时候,采用多种论述技巧。

一、委婉讽谏

委婉讽谏是指不直接言说被谏者的错误,而是通过在言语中使用比喻、设问等方式暗示君主的过失,从而在保护君主颜面的形势下说服君主。

一次成功的谏议活动。以这种巧妙的方式,赢得了进谏的成功。忠谏逆耳,在避免触怒君主的情形下使君主纳谏,是需要谏议者精心设计的,从旁引入,借喻以谏的委婉讽谏方式以言他事为起点,将谏议的真正意图隐于喻事之中,一定程度上降低谏言中刺耳的话语,往往取得良好的收效。

为了保护自己,也为了达到良好的进谏效果,进谏者常常采用一种启发式谏议方式,用层层的设问、反问,迫使君主思考。有时谏者并不直接针对君王的错误行为陈述,只是对此进行设问,在追问的过程中,将君王引入预设好的结论中去。

二、直言陈谏

直言陈谏形式广泛存在于《周语》、《鲁语》以及《晋语》中,直谏者或为宗亲贵族,或为国家肱骨之臣,地位尊崇。

受《尚书》周公训诫武王传统影响,他们对国家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过人的胆识,心怀监戒君王之责。为了更清晰地表达意图,忠正敢言,不惜犯颜直谏,直斥君主的过错。

直谏者于讽谏者不同,他们坦率真诚,对于君主的过失直言不讳,用庄重朴实的话语使君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其言说模式多为在谏说开始时直言不可或言及某事不可。

开宗明义,直言不可的谏词类型,大多以议论发篇,劝谏者直言自身的劝谏意图,与讽谏形式相比较,这种有说服力的言说方式使谏议文本更清晰,更具体。

直谏者除了公开谏议君主的不当之处,也可以直接言明君主言语或行为不当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以便君主通晓和纠正其过失之处。

直谏者大多是贵族身份,他们往往受官学体系培养,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谏词中多采用四言句式,以增加谏词的节奏感,并且常常使用排比、铺陈的修辞手法增强话语的气势,使谏词富有节奏感。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令文章感情充沛,说理有力。

强谏劝谏的方式相较于直谏、讽谏,猛烈程度更高,这也使得谏臣往往采用的态度和语气非常强烈,并且往往借用更为极端的行为以警醒君主,这对于谏者来说需要巨大的勇气,但谏者清醒地知道此事,并且不惜为此付出生命。

情感特点

《国语》的谏议者从来都不是道貌岸然地说教者,即使在追忆先宗前贤、征引典籍古谚时也注入了丰沛的思想感情,擅长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拉近君臣之间的距离,期待获得上位者发自肺腑的共鸣与感动。他们或是抒发慷慨激切的情感,或是怨而不怼,或温婉和顺,达到期待的效果。

一、慷慨激切

《国语》之谏说多呈高亢直切之势。谏臣往往不留情面地直切君主过失,态度庄重、言辞直厉、语气严肃。他们在申明大义的过程中郑重其事,义正言辞。

他们的情感特点往往用强烈的语气抒发,谏臣往往能针对君主的不当行为给予有力的谏言,直指君主之过失,义正言辞,慷慨激昂,气势胜人,为国家利益献身,将生死置之度外,谏议者言辞恳切、词气高亢,充分体现了谏议者高尚的人格。

《国语》中谏说者所抒发的怨情,不是为抒发自身的生平际遇与*治抱负,而是为生民劳苦,为礼乐不兴,为统治者的千秋万代而顾全思虑。因此,谏说者在劝谏时往往将自主意识与情感结合民怨、民愤表达出来。

有时,怨怼的情感也可能只是进谏者为达到进谏目的的一种表象,目的希望引起上位者的共鸣,寄希望于用这种激烈的方式,故意引起上位者的注意,希望上位者能够听从自己的谏议。

谏者的许多谏辞,都是以孤愤的心情抒发出来的,忠谏之言万利于国却忤逆龙颜,故忠耿之臣常反遭猜忌而难得善终。面对国家的命运走向,谏者往往具有不同于其他朝臣的忧患意识,由此生发“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苦闷心理。

二、温婉和顺

先秦时期依礼建制,君臣之间等级严明,不容辩驳。礼制规定了臣子必须忠于君主,顺服君主。在这种严苛的规定下,既要求谏臣见有过必谏,不谏则为过,不谏是罪,谏过也是罪。

谏臣为了找到之间的平衡点,往往运用师长的身份,采用温柔敦厚的态度,温婉和顺地指出统治者的错误。谏者为不致使君主产生逆反心理,从而采取温婉和顺的态度,因此,在劝谏时多引用历史事实,以史代论。

谏者温婉和顺的态度通常是因为他们是对事不对人,他们对被谏者本身不具有任何成见,谏议者常常保持冷静客观的心理状态。并且注重揣测对方的心理状态,站在对方的角度进行劝谏。

下层进谏者的进谏方式则更为灵活多样,他们大多是身份较低一层的官员:乐官、史官、巫使、家臣等人,乐官从制礼作乐的角度出发,史官往往借历史兴衰抒发谏词,卜筮之官借占卜结果进行劝谏,根据自己的职能对君王劝谏,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此外谏议者群体范围来源广泛,除臣子外,还有被谏者的妻子、母亲等女性进谏者,他们往往具有更加敏锐的目光与谨慎的态度,以及对形势更加清晰的认识,及时针对当前形式作出机敏的判断,采取一种委婉和顺的进谏方式对谏者进行及时的规劝。

语言风格

作为先秦时期优秀的历史文献汇编,《国语》中的谏词取材来源广泛,造成了其语言风格多变的特点,或委婉含蓄,或严峻犀利,或幽默讥诮,皆表现出高超的语言艺术成就。

一、委婉含蓄

《国语》中的谏词比喻精妙,不仅增强了谏议文本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加深了谏词的文学内涵,更重要的是能将犀利的话语、险峻的状况隐于巧妙的比喻。

《国语》谏文结构谨严,一般为三段式结构,交代谏辞起因、谏辞正文、谏议结果。中间夹杂对话、辩议和叙事。首尾俱全。谏者往往能围绕中心论点,进行透辟的分析和逻辑严密的说理。

将越国之于吴国比作心腹大患,是关乎性命的大病;将齐国鲁国之于吴国比喻成身体上的微小疥疮,对于生命的影响微乎其微。

两者相比,重要性不言而喻。后又将吴王执意攻打齐国的后果用以比喻,失去民众的拥护与上天的庇佑,犹如群兽离散,奔忙逃窜,国家也如此这般,势必陷入混乱的境地。谏者将深刻的哲理蕴藏于形象地比喻中,被谏者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利害关系。

二、机智幽默

《国语》中的谏词有些极富机智幽默之趣,寓谐讔于其中,借嬉笑的手段谏说治国齐家修身的内涵,常采用多种形式表达劝谏之义,或借用幽默的话语,或记叙戏剧化的场景,读来风趣幽默,令《国语》谏词的语言颇有寓庄于谐,幽默讥诮之风。

《国语》中的谏议者会根据不同的进谏内容采取不同的进谏方式,谏议方式的不同最终造成了《国语》谏词语言风格的不同。谏议者群体阶层由多种身份构成,造成了谏词多样化的语言风格,谏词中比喻、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同样增添了谏词语言艺术。

内容上旁征博引,善于运用历史的兴衰进行论谏,语言平实文风晓畅,取譬迩近,立意高远,思理深邃,不仅增强了其文本本身鲜明的文学特征,推动了后世*论文的发展,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