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疮结节图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孽子读后感 [复制链接]

1#

《孽子》这本书终于看完了,看完后隐约觉得心里某道伤口被治愈了。

先说说名字吧,很明显这可能是讲某个男孩的故事,后来看书确实也猜对了一点,本书讲述了一群被驱逐的“孽子”、一群同性恋者、男妓,在生活中苦苦挣扎的故事。

其中有三个人物让我印象深刻,几乎是感同身受。

一辈子逃窜的人生

第一个是李青的母亲,一个19岁的小姑娘嫁给了45岁的老兵,“那样一个苍老灰败,满头白发倒竖的大男人,身后却跟着一个娃娃脸,惊慌不定的小女子”,故事的一开始就不美好,所以结局自然能猜到,生了两个孩子之后,李青的母亲跟着唱戏的年轻男人跑了,最后也没能拥有一个安稳的家,如同李青感叹的,“一辈子,她都在惊惧、在逃窜、在流浪,漂泊了半生,始终没有找到归宿。”

可悲可叹,如同现在的社会现状,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伤害。有多少女孩,年轻时就叛逆,不知自己要什么,只是感情用事,为了逃离原生家庭做出无法挽回的事。等到中年,蓦然清醒,认清面目,又开始分开,继续寻找,兜兜转转,一辈子不得心安。

转自百度搜索

“我必须要知道他在不在,无论他是谁。”

第二个是小玉,他的妈妈早年间跟路过的日本男人相恋,怀上了他,结果男人找借口回家,答应回头接他们,却始终没来。小玉于是念念不忘日本,甚至在梦里都梦见樱花,当然他不是对日本感情深厚,而是想知道自己的爸爸长什么样子,如同他自己所说,“确实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就行了,就算他长得不像池不良也不要紧……死了也要把他的骨头捡回来。”故事的最后,小玉偷学厨艺,坐上去日本的船,真的到了日本,跟他爸爸同名同姓的有十几个人,他打算一个一个找下去。

他在给李青的信中写道:“东京叫人兴奋,叫人着迷,叫人心惊胆战。”对他而言,他终于寻到了自己的家。

人到底在寻找着什么?武志红说,只有当子女回归到孩子的位置,父母回到父母的位置,爱才能开始流动。我个人是生活父母离异的环境,深深能体会到小玉的心,不是说一定找到多有钱的爸爸,而是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父母是怎样的,如此才能心安,才能对人生的挫折有更大的包容。这大概就是安全感吧,而且这种安全感只有父母能给,任何人都无法替代,所以,人最终寻找的是安全感。

内心的羞耻如同身上的疥疮

第三个是李青,他年少时犯错,被逐出学校,被父亲逐出家门。而后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内,惊惧逃窜,沦为男妓。当他终于有所长进,遇见好人的时候,却无法接受他们的触碰,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无法接受自己的“肮脏”,“感到的是莫名的羞耻,好像自己身上长满了疥疮,生怕别人碰到似的”。虽然他再也无法回到学校,也不敢面对父亲,但最终还是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成为一名酒保,时不时跟几个朋友聚聚,通信联络。

那种莫名的羞耻简直戳到了我的心,大概很多人都会跟李青一样,觉得自己的曾经是羞耻的。而到最后,之所以堕落,变得平庸,无非是回不了头,只能在自己也觉得羞耻的情况下日复一日的沉沦着。

在这里我不得不劝导父母们一句,请对孩子们多点耐心吧,请接受孩子的犯错,请承认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也请在孩子犯错感到无措的时候给他们支持。

青春期的孩子是叛逆的,是正在觉醒的,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对是错,但他们内心总是希望做对的,如果他们在试探的时候出了差错,走入了歧途,父母们不但不帮助,反而摆出要一副断绝关系的态度,大概孩子们会被逼入绝境,选择自暴自弃。

如同书中的傅崇山,在听到傅卫与人苟合的时候,觉得颜面顿失,不听傅卫的任何辩解,求助,最终把他逼得自杀身亡。

转自百度搜索

傅卫是傅崇山引以为傲的儿子,可是儿子最终被他逼死了,那时儿子才26岁。于是傅崇善愧疚了一辈子,终身致力于慈善,尽可能地救济那些迷途的孩子,关爱有缺陷被抛弃的孩子,以此做出对儿子的弥补。

其实再多补偿也找不回孩子了,如果当初他愿意听一听孩子的倾诉就好了。

总结

最后,愿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人生中不断成长,成为好的自己,好的子女,好的父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