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疮结节图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曾国藩的六点醒世旷言 [复制链接]

1#

最近在研究《曾国藩家书》,先前写了《曾国藩的“每日计划表”》这篇文章,还是对自己的行为比较有启示作用的,虽然看上去也都是一些平常都懂的道理,或者也是一直在做的事,但通过这么一番系统的整理,总有再次提醒的作用。

这次,想跟大家聊聊曾国藩在家书中对家人提出的一些忠告,还有他的日常行为,可以从中学到一些有利于自己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式。

1、格物致知

曾国藩认为:《大学》最有用的是格物和诚意两条。格物的功用是致知,诚意则是力行的根本。

物是指各种大小巨细之事,包括身、心、意、知、家、国、天下,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日常生活里的大小事都是物。

格便是对具体事务进行研究,穷尽它的道理。

所谓诚意,便是根据自己领悟的道理努力去做,不自欺欺人。

人们读经书的目的便是从先贤那里学到对自身有用的东西,并与时俱进的加以运用。并非说时代进步了,而便要丢弃先前的经典,万物变化皆不离其中。无论怎么变,都有它的一个中心,基点不能变,这是做人的根本。

2、义理为主

曾国藩说:读书人有三种路线:一义理之学,二考据之学,三词章之学。吾以为欲读经史,但当研究义理,则心一而不纷。是故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代,读经史则专主义理。

这里,曾国藩讲了义理的重要性,读书人往往会在追求的道路上走偏,很多学究不是为了辞藻的华丽堆砌,便是浮夸以显示自己的优越,并非真正专注于“学说”本身。

正在能称其为读书人的,便是在意书本里面包含的“义理”,这是需要自身去悟的,而非过于理解表面的字眼或者看其用词的华丽恢宏。

3、学有所专

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曾国藩把学习上的钻研精神比喻成掘井,与其东挖一口西挖一口,倒不如钻专一心掘一口井,从其获得源源不断的泉水。

表面看上去很多人很聪明机灵,实则大多为小聪明,大智若愚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他们专一不二,没有人可以是万通的,也没有人是“万精油”,什么都会一点,浅尝辄止,倒不如一心用在一门上,搞懂悟透,便可触类旁通。

现代人往往诱惑太多,做事定力不够,让我们分心的事情太多了,很难集中一心去思考和学习一个问题,当需有“不二之心”,方可成其大业。

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4、凡事留一缺

曾国藩的家书里写道:我家气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

曾国藩在京城的时候总是年年都会借债度日,刚开始的确是窘迫,每年东拉西扯才能保持一年的开销能够度过来,后来升官后有了盈余,把寄回家的钱财让其送一些去帮助乡里亲戚朋友,留一点外债不必一次性还清。

他以为,外债今年不过明年还可以还,但帮助贫困则是万万等不得的,有的人或许过了今年就没有了明年,这一点钱财对他们来说或许便是救命和改善一家生活的钱,他们家现在的条件是逐年见好,气运太盛,便得留一缺,否则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人不能好处尽占。

5、敬畏之心

曾国藩时常保有敬畏之心,对神灵,对鬼神,对祖宗,对权职,对钱财,对学问,对生活中的一切。

他头上生了疥疮,便写家书叮嘱家人去打扫一下祖坟,但又不可乱动土,保持干净不杂乱就行,这样会否可以改善一下身体的状况。

对弟弟的教导,也总是让他们对先生对学习保持恭敬之心,不可怠慢,学有所专;

对祖父母及父母,又万事商量,不可冒然做决定,需征得他们的同意方可行事;

对弟弟们和家人的家信,则要求事无巨细的说明家中情况,以便远在千里之外都犹如生在家中一般可以知晓一切,以便出一份力和分担一点责任;

对钱财更是规划得分外有条理,一切开销都做到心中有数,不胡乱花钱,也不吝啬该花的钱。

6、高尚的虚伪

曾国藩是人,不是神,我们不能把他神化,圣化,只是他的大多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但也不能脱俗,毕意是人便人无完人,接了地气,才更有人间那一丝烟火气。

弟弟们似乎没有像曾国藩那样争气,使得在学术上的造诣不深,还和他稍有些心生间隙。弟弟们一心科考但资质不高,他便写信教导:弟弟们一心想要科考,但也并非只有科考一条出路,若总不得也不必过于强求,因为科考功名,皆由命定。

不能因科考的试题而耽误了其它读正史的时间与学问的深砖。科考当以立意为主,若一心只觉只有科考才有出路,那便太显肤浅了;但若写功名利实禄如浮云,但留青史在人间,便立意深远。

这是曾国藩做为常人的那一份“高尚的虚伪”。毕竟,人混在江湖,还总得适应官场的一些常规才不有混头。

今次,暂且谈及以上六点,后面我还会继续总结与分享给大家更好的一些观点,读书总得边看边悟,才方得有一丝思考与想象的“净土”,切忌不可以快和草草了事来对待经典。

看书,有一种仪式感更好,更有一种面对圣人在前的尊敬与仰慕之情。细细品,细细读,总能带来完全不一样的体会与观感。

看曾国藩的家信,就好比看尽了他一生的整个人生过程,像放电影一样匆匆在眼前,一幕一幕,又真实又虚幻,犹如他的教导历历在耳,行为历历在目。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