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疮结节图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梅雨季,乘风破浪的江南人 [复制链接]

1#
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news/a_5784188.html

这几天你遭遇“梅姑娘”了吧

湿哒哒闷闷哒

江苏各地进入“乘风破浪”模式

“南京大宅门”打开房窗吹吹风

无锡的男女老少“游大水”

爱花的扬州人拾花扦插

……

江南人自有一套度“梅”模式

1

谁家九十九间半,

直把秦淮烟雨收。

气象上的梅雨,泛指初夏向盛夏过度的一段连续阴雨的天气。

梅雨时节的天,似乎有个看不见的盖子,压在你的头顶,不管是白天还是夜里,一直都在闷着。下了雨,家家户户的门窗上水汽氤氲,气温稍有抬高,就觉得湿热难耐。怎么办呢?老南京自有妙招,打开门窗吹穿堂风。

走进晚晴江南最大民居甘熙宅第,青砖黛瓦,多进穿堂式。清代的“南京大宅门”多采用这种建筑样式。

梅雨季,“大宅门”热得厉害,家里的老太爷受不了,就会把院内的几进门都打开,形成穿堂风,一下就凉爽很多。

人凉爽了,湿漉漉地地板怎么办?条件好的人家,房子讲究六面板:上有天花,下有地板,四周有木板。这样的房子冬暖夏凉,隔热隔潮。

甘家后人甘櫯(sū)说,以前到了这个季节,从堂屋进房门要安一超级木质踏步,与门同宽,可清洗,可固定,可拆卸……出入家门,都要经过这个踏步才能进房间,这样算下来,地板架空足有50至60厘米,所以房间一点不潮。

潮湿的天气也容易让食物发霉,老南京把食物用竹篮装好,悬挂在通风口,以保证食物、食材新鲜。

2

*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梅雨季节的闷热让人难以忍受,就像少男少女的恋爱,一言不合,女孩子就要向男孩耍个小脾气,口中不断“讨厌讨厌讨厌”,这“讨厌”之中所流露的感觉,或许就是初夏到盛夏间,江南人普遍对梅雨的感觉吧。

连绵的雨水,给人带来苦恼,也带来乐趣。无锡一直流传着一个梅雨习俗——游大水。

惠山东麓有个春申涧,相传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相春申君*歇有关,他曾在这里饮马,所以命名为春申涧。

每当*梅季节,或大雨过后,春申涧的山涧水,从半山泄泻而下,激流飞溅,形成飞瀑奇观。无锡的男女老少们就会去春申涧,趟着清澈的溪水,顺着山涧而上,去感受山池畔的溪流银瀑。

诚会玩!这种户外活动,既贴近自然又舒心解闷。

3

和气吹绿野,

梅雨洒芳田。

梅雨季,雨水丰沛,老扬州人扦插忙。

扬州人自古就爱种花花草草。宋代《扬州芍药谱》记载,扬州人爱插花,不管有钱没钱,在梅雨季,都会扦插花卉。

当时的琼花观是赫赫有名的花卉市场,天不亮,花农们就会把自家种的花花草草,想方设法带过来卖。爱花的人们,从这里把自己喜欢的花草带回家扦插。

梅雨时节,土地松软、透气,这给扦插带来绝佳条件。老扬州人把金针花、栀子花、韭菜花、紫玉簪、紫叶兰,插入泥土中,几乎百分百成活。

扦插时也有讲究,花枝一定要剪掉,不剪就会只窜个子,不长旁枝。

4

四五月梅欲*,

落雨谓之梅雨。

久贮澄彻,烹茶甘鲜。

天上掉下来的水,煮来当茶喝,风味别样。

每年梅雨季节,明朝的茶学家罗廪都要在自家庭院中备上一些大缸来贮藏雨水,蓄满后放入瓮中加以保存,兴致来了,汲水煮茶!梅雨时的雨水还有清洁皮癣、疥疮的功效。

喝了茶,自然也要吃点零食。

梅雨季节之所以叫“梅”雨,主要是因为这个时节,正是梅子成熟的时候。

青梅、*梅,既可以空口直接吃,也可以做成甜甜的梅子酒,等到来年的同一时节,开罐畅饮,听雨吹风,好不自在。

三国时候,曹操约请刘备,“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煮酒论英雄,好不痛快!

5

雨打*梅头,

四十五日无日头。

雨雨雨……暴躁的“梅姑娘”所到之处,都是雨。

岁的南京明城墙,哗哗“吐”水,成一道奇观。

“暴力梅”痴缠,多年前就发生过。建文四年(年),梅雨连绵,暴雨中,朱元璋高筑起的城墙多处坍塌。也是这一年,燕王朱棣造反,带兵从北京一路往南,直逼国都南京。

江南的梅雨,对建文帝有益,对朱棣却是大不利。朱棣的*队在小河遭遇了梅雨季,天气闷热,一直都是下雨天。这对于从北方来的士兵而言,非常不适应,士气大打折扣,很多士兵甚至起了折返的念头。怎么办?

朱棣找了朱能和张玉两位手下唱双簧,一个说,“这*梅雨,士兵们太难,还是返回吧?”另一个说,眼看要胜利了,怎么能放弃?!

最终,大部队继续往南京进发。

朱棣的部队从扬州一路攻到南京,在南京遇到了最厉害的梅雨。在大雨滂沱的梅雨天,朱棣的部队最终从金川门,攻入了南京城。

最不利的气候,成就了永乐皇帝。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胡玉梅宋经纬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钱念秋赵杰王焱

特别感谢南京图书馆研究部主任徐忆农、甘家后人甘櫯、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办公室和现代快报联合推出“江苏文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