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疮结节图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清明节中的园艺疗法 [复制链接]

1#
前言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金缕。”

——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其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太阳到达*经15°。清明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是春天的节日,是亲近自然、品味春天、激发生命活力的时节。在清明,人们可以能够心怀肃穆扫墓祭祖,更得以踏青游玩、享受春天。

接下来便让我们一起去了解清明节里与植物有关的习俗,共同欣赏春风吹来的枝繁叶茂。

习俗01

戴柳插柳:插柳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柳树得春气之先,每年冬春转换之际,当四野还是一片萧条时,总是它最先突出新绿。每到清明,不论达江南北,家家户户都要折柳枝插在自家的门楣上,大户人家还要将燕子状的节日食品串在柳条上。前往郊外扫墓的时候,人人都会在自己的衣物上插上柳枝。

02

踏青:“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去踏青。”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此时人们告别蛰伏的户居生活到郊外散步游玩。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郊外远足,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03

植树: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节植树的习惯。植树的民俗源于丧葬习俗,早在西周时期,封建统治者便开始在坟头栽种树木,不过那时的植树只是统治者显示地位的一种标志。到了春秋时期,民间才开始仿照统治者的行为在坟头植树。当然,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树成活率高,也是重要原因。

04

吃荠菜:清明时节,闽东各地有吃荠菜的食俗,据说每年三月三吃了用荠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饭”可以终年不长疥疮。

05

吃青团: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后语

最是人间四月天,

万物芳菲具清明。

就用园艺疗法,

拨开眼前的阴霾,

抚平我们心中的伤痕。

就让四月的生机,

给我们带来生命的喜悦,

给我们带来对万物的期待。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

把握当下,才是对逝者最大的祭奠,

活得幸福,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THEEND

文字来源

李阳

图文编辑

宋玉婷

审核

孙旭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