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疮结节图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专栏没有围墙的校园 [复制链接]

1#

我人生的四个春秋,是在百神洞度过的。


  那是四十年前的夏天,从师范毕业的我,被分配到离家四十里外的蓝田小寨百神洞学校任教。这是一所中小学二合一的山区学校。


  这学校原本是一所破败的道观。看得见星星的教室里桌凳摇晃,没有玻璃的门窗四面透风。每当冬天来临,学生用塑料膜或化肥袋子钉在窗户上,堵住肆虐的风雪。没有围墙的校园,上山种地、砍柴、放羊的村民可随意穿过。所以,课堂上闻得到鸡鸣犬吠,瞧得见袅袅炊烟,倒也别有一番情趣。


  “奇葩”的是,青年教师尚未谈婚论嫁而十岁左右的学生就已订了“娃娃亲”,这是当地“占亲”习俗。娃娃们大多对包办婚姻不满,所以发奋学习,一心想跳出农门,改写命运。


  校园西侧有一突兀的小山。山上古柏参天,山下峭崖危耸。山腰处分布十孔洞窟,每洞内曾塑有十尊神像,故称“百神洞”。后来,所有塑像被毁弃。道房作了教室,洞当作教师宿办。


  我住的地方,十多平方米,穹顶被香火熏得乌黑,破旧的香火供桌依窗陈放,妥帖地作了办公桌。这办公室不禁使人联想起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我挖来几株兰花、百合,养在盆中,刻意扮靓洪荒,也幽雅一份淡然的心境。


  教师的三餐自行解决。柴火在山坡捡拾,蔬菜靠自己种植。我们种的蔬菜,常常被村里的鸡鸭先行掠夺。


  蜂窝煤炉烧柴草,顿顿饭熏得涕泪横流。几位擅长厨艺的同事,瞅见我的粗劣饭菜,无不嘲弄一番,但还是耐心指导。学生们见我们艰苦,常从不宽裕的家里带来土豆、南瓜、山果等。家长们也时常邀请我们做客。


  住窑洞虽冬暖夏凉,但空气不易对流,导致被褥常年潮湿。身上生疥疮,久治不愈。尤其是夏秋多雨季节,为防止打湿被褥,睡觉需在被子上蒙层塑料布,然后将头缩进被窝,以免被洞顶脱落的沙石片粒砸中。雨期一长,百神洞成水帘洞。头顶滴水,地面成沼。我只得在洞内低凹处挖个渗坑积水,水满即舀,雨季总能舀尽。


  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德业相劝,患难与共。那时,我们每月只有三四十元工资,但每人每年自费订阅三四份报刊,交换阅览,抱团成长。记得多少个冬夜,我们常把燃着的蜂窝煤码成一堆,膝盖上裹了棉衣、围巾,围着火堆读书报、谈教学、论人生,真像学术沙龙。


  精神生活不算贫瘠,业余生活也富诗意。学校没有体育设施,但山是近水楼台,逐景追云,踏雪寻梅,倒成就了青年人勇于历险的挑战精神和风雅情怀。


  一到周末,则更冷清,林间鸟儿歌唱,洞外松鼠舞蹈。夜阑人静时,偌大一座洞山,唯我的窑洞亮着幽光。


  艰苦的环境催人奋发。四年工作之余的苦修,我读了不少专业书籍和古今中外文史哲典籍。自学了日语,完成了中文函授课程。书香醒人。书籍在我的心灵里筑起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筑起了一座圣洁的精神殿堂。


  那年月,我是靠着书香守心自暖,笃定自珍。条件虽艰苦,却也笑对生活。


  岁月蹉跎。如今,回想起百神洞那段寒凉而诗意的岁月,颇觉留恋。身上早已愈合的疥疤,如烙在我肌肤上的花朵。绽放在我精神的高地。

▲长按上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