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疮结节图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情感散文苇塘童趣 [复制链接]

1#

原创:马作辉

苇塘,在我儿时的家乡,被称为“苇荻坑”。“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正是因了“潮湿”二字,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村有了大小不一的五片苇塘。村子坐落于冀西平原,是近五千人口的大村。我家住在村子的最南边上。向南望去,除了潮湿的田野,就是门前沿村边散落着的三个苇塘。

随风摇曳的芦苇,盘旋飞翔的鱼鸥,跳跃戏舞的苇鸟,茂林掩映下的村舍,屋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交织出一幅地道的村景图、原生画。

树上的鸟叫声,苇塘里的蛙鸣声,鸡鸭鹅犬的嬉戏声,母亲呼唤孩童的喊叫声,演奏出一部农村特有的交响乐、乡土曲。陶陶然,令人心醉。

苇塘是水的寓所,生命的繁殖地,也是孩子们的天然乐园、趣园,虽离彼时已年深日久,苇塘也早已不复存在,然每当忆起苇塘的童年往事,仍恍然如昨,其情其趣,总是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春天,生命在这一季复苏,万物生长,苇塘也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站在岸边望去,阳光照射的水面,在春风的吹拂下,泛起耀眼的鳞光。刚长出尖尖的苇锥锥,似钓绳上的浮漂,在水面时隐时现。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最活跃的是青蛙,时而露出水面,探头探脑地向人张望,时而又潜入水中;有的在互相追逐着配对,有的咕咕呱呱地叫着。呢喃燕子从南方飞回,成群结队地落在苇塘边上,大口大口地衔起塘泥,忙着飞回做窝。蜻蜓在点水,蝌蚪在戏耍,水鸟在盘旋,群鸭一摇一摆地扑进水里,张开翅膀扑楞楞地嘎嘎嚷叫……

在这般热闹的场景中,大孩领着小孩,小孩跟着大孩,有的拿着笆篱、网兜、铲子,有的拎着小桶、水盆,在水里捞着小鱼、小虾、蝌蚪,也捞起了不少“卖油郎”“香油罐”等类的浮生物。偶有捞到蚂蟥,会吓得小女孩妞妞们哇哇哭叫。接着,大家会拿铲子挖泥鳅、蚯蚓、茨菇、芘萁、甜草根……对自己的收获,有的拿给爹娘去看,有的送给要好的小伙伴,有的自己享用,有的则喂了鸡鸭……

显然,儿时的我们,就像家里的鸡鸭一样,都是“放养”的。

那时的人家,孩子少则三四个,多则七八个。生产队里,既种小麦、玉米等一般作物,又种水网湿地里的水稻。麦收时恰逢插秧,割稻时正遇种麦。大人们总有干不完的活,成天忙得要死,累得要命,然仍贫穷,根本无暇管顾这群孩子。所以,儿时的我们,别无去处,只能是粘着苇塘寻找乐趣。苇塘既象部队的训练场,能在这里耍水游泳、摸爬滚打,又像一块儿磨刀石,磨砺出我们一身的野性、血性、胆魄和吃苦耐劳精神……

夏天,草木葳蕤,万物沛然。苇塘里更是水深池满,苇茁荻壮,其长势很快没过了人顶。

我和堂哥来到村南的西苇塘。此苇塘不像挨着我们两家的中苇塘全长满了芦苇,而是北边大部长芦苇,南边小部是空闲水面,既可由群鸭活动捕食,又可为孩子们玩水摸鱼。

这个苇塘是多少年也不清理的,里面是名副其实的“污泥浊水”,下到水里,腿脚随时有被划破扎伤的危险。然而,对处在童年时期玩心很重的孩子们来说,并不在乎,我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反而经受了小男子汉们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摔打锻炼。

我俩先打水仗后摸鱼。不一会儿,我摸到了一个圆溜溜的东西,拿起一看是鸭蛋。我正要高兴,只听堂哥一声叫喊:“我也摸了个鸭蛋!”我俩开心地笑了。

在苇荻坑摸到鸭蛋的消息,很快在小孩们中间传开,纷纷跑来打探,不大会儿聚了十几个人。堂哥名叫金芝,长我一岁,和我同班就读。小伙伴们和我同岁者居多,差不多都已经上学。我说,“刚才我俩摸到了鸭蛋,现在咱们一起去摸。”

“走!”大家一声呼啸,一溜烟跑出百多米,扑通扑通跳入水中。我看这样太乱,就让大家走到中央,排成一个横排,猫腰向岸边摸去。别说,我们这帮光着屁股在水里玩儿大的小家伙们,还真有本事,不管是鱼还是蛋,都有收获,个个高兴得一蹦三跳。

老家的夏天很热,真个是“火炉之乡”。那时不要说电扇、空调,连个电灯都没有,真的是闷热难耐,酷暑难当。由于天热,男孩子们成天光着屁股玩耍、戏水,是司空见惯之事。

我们村子中央那个苇塘,约有一个半足球场大小。除有十分之三的面积生长着芦苇,其余全是水面,是一个现成的游泳池和大浴场,几乎全村的小孩都到这里来玩。

我第一次到这里,是和堂哥瑞林、金芝一起来的。站在岸边一看,嗬!好家伙,水塘里人头攒动,人声鼎沸,黑压压一片,热闹非凡。特别是年龄大些的孩子们,泳技熟练,你追我赶,农村娃那种猛悍、粗犷,带有某种野性的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我很受震撼,很开眼界,很兴奋。

我开始游泳,是跟堂哥瑞林学的。瑞林属虎,长我三岁,我和他还有金芝,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同班、同年级的同学,是形影不离的伙伴。瑞林有年龄大、个子高的优势,像游泳、滑冰、蹬高跷等类技能,他都比我们先行一步。我跟他学会了立水、仰泳、侧泳、潜泳等。

随着年龄增长和游泳本领的提高,我们不再满足于个人玩耍,开始组织小伙伴进行集体活动。如开展“踩水快跑”“中水竞走”“深水游泳”比赛等,大家踊跃参加,争先恐后,培养了不怕苦、不怕累、不服输的那么一股劲头儿,也为我后来在部队参加游泳过渡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鸟的好奇和兴趣,是儿童的天性。记忆中的孩童时代,村子里鸟的品种、数量很多,每天见得最多,也最使我们感兴趣的是“苇喳喳”。“苇喳喳”是“苇鹪鹩”鸟的一种,因其在苇塘筑巢、生活和繁衍,并发出“喳喳哩、喳喳哩”的叫声,而被家乡人习惯地叫做“苇喳喳”。

“苇喳喳”体形若画眉鸟大小,毛呈黄褐色,头稍鼓,性喜动、爱叫,叫声大而响亮。当人需要安静时,就嫌它有些聒噪。那时,大人们干了一上午活,为了防暑和消除疲劳,中午是要好好睡一觉的。记得有次我小叔叔,拿一块油布铺在我家前院的树荫下午睡,一只“苇喳喳”在苇塘边的树上吵个不停,气得叔叔捡起一块儿砖头就扔了过去,笑得我们前仰后合了好一阵子。

“苇喳喳”住在苇塘,可以说也是我们的“邻居”,每天能看到它的身影,听到它的叫声。那么,它的窝是何模样?它孵出的小鸟是什么样的?这对我们小孩来说,不仅是个谜,还使我们对苇塘产生了一种神秘感。

“希冀、好奇是兴趣之源,兴趣是行之动力。”此话不假。

一天,我听小孩们说,有人深入村南西苇塘,看到了鸟窝。我心里便嘀咕了起来:“我也要去看看!”于是,在一个炎热的中午,我来到西苇塘,沿着似曾有人走走过的印迹,双手拨开茂密的芦苇,一步一挪地慢慢前行。

苇塘里又闷又热,蚊虫乱飞,蛤蟆被惊得四处乱窜,周围充满着神秘和诡异,致使我的心怦怦直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壮着胆子,四下张望,艰难前行,终于找到了两个鸟窝,长了见识。

一个鸟窝盘筑在三株芦苇上部,丝丝缕缕、毛毛绒绒,被人扒了一个缺口,是“苇喳喳”的窝,被破坏了。一个盘筑在几株芦苇的下部,比较简陋,距水面约有一尺高,应该是“憨巴”的窝。“憨巴”的腿和脖子又细又长,体形大而重,毛为黄色,性喜静不喜动,偶发“嚎嚎”的低沉叫声,应属于苇鹳的一种。因其样子憨且不爱动,人们俗称它“憨巴”。

这两个鸟窝既无鸟蛋,更无小鸟,有些失望,遂下决心深入挨着我家的中苇塘一探究竟。当我进到苇塘中央,抬头看到一个完整好看的鸟窝时,突然飞来两只“苇喳喳”,在我头顶上盘旋着嘶叫,时而向我扑打着袭击,看样子要以坚决的意志,阻止我的行动。我心里一阵恐慌。同时我看到有蛋壳样的东西,掉在芦苇根部的水面上。我一下子意识到,“苇喳喳”为保护自己的孩子,已发疯似的要和我拼命了。我不由自主地退了回来,并守口如瓶,不敢透露半点风声。

不日,我见母亲在苇塘边石板上洗衣服,边凑过去给母亲说了在苇塘见到的一切。母亲听罢就面带认真地说,这些鸟“活叫焦是个命,可惜了的。它们也是活物,你不许祸害它们,就当行个好吧!”哦!母亲的话使我顿然悔悟,对我影响很深。因为那个年代,人们普遍好奇鸟却不保护鸟,稀罕鸟但却经常伤害鸟。为了保护好这窝“苇喳喳”,我和堂哥金芝,还有附近的几个伙伴达成共识,用心保护好这窝“邻居”,不许人们伤害它。过了一段时间,我们看到有四只小鸟出窝了,快到秋天的时候,它们一家飞走了。我们提着的心,既放下了,又失落了……

童年的苇塘,可说是趣事多多。记得一次在家闲聊,妻问我:“你小时候玩耍,最感兴趣的事情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是在苇荻坑边钓蛤蟆。”

喜欢钓蛤蟆,实际是喜欢钓青蛙,而对癞蛤蟆,我们老家俗称“疥毒蛤蟆”,简称“疥毒”,非但不喜欢,而且很害怕。

小时候我还真仔细观察过“疥毒”:一次我拿着钓杆刚走近苇塘,只见一只硕大的“疥毒”,蹲在苇塘边那棵柳树鼓出地面的老根旁,其满身的黑疙瘩,就像有的人身上长的疥疮一样,模样既难看又吓人。不仅如此,它那旁若无人的神态,目不斜视地透着一股威严和霸气,挺唬人的。此时,一只绿甲虫刚展翅起飞,只见“疥毒”的舌头一个弹射,将绿甲虫瞬间卷进肚里,然其身体却纹丝不动,令人惊叹!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我刚讲完,妻马上念一首诗回我。我说,这不就是在说蛙吗?妻笑答:“这就是伟人毛泽东少年时期所作的《咏蛙》诗呀,你连这都不知道?”我说,“嘿!还真是第一次听说。”

其实,人们知道,“疥毒”的学名为“蟾蜍”,是益虫。别看样子难看,名声不错,有的人家特别是生意人,把它当作吉祥物和“财宝”供奉。

我开始学钓青蛙时还小,属学龄前儿童。儿童的学习大都从模仿开始。见有人常在苇塘钓蛙,我觉得很刺激、挺好玩,便产生了兴趣。于是学着人家拿一杆、绑一绳、绳头上捆几片树叶,便就备齐了家伙什儿。

我对第一次钓蛙印象很深。清楚地记得,当我把钓饵刚系下去,还未看清什么情况,一只青蛙一个弹跳,就吞噬了饵料。此时,我并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没料到这家伙来得这么快,既惊喜又不知所措,干脆举起杆就往家跑。边跑边喊:“娘!娘!快来看呀!我钓住蛤蟆了!”母亲听到我的喊声,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急忙惶跑出来看。结果我还未跑多远,青蛙就脱钩逃走了。我觉得很没面子,捶胸顿足地哭喊起来:“我明明钓住了它,它怎么就给跑了呢?”母亲见状赶紧过来哄我。

当我回过神来,心里叨量着:“不管怎么说,咱第一次下手,就钓住了青蛙。”于是乎信心大增,心想下次一旦钓住,就向后甩,不信逮不住它。二次钓蛙,真如所想——青蛙吞饵后,我用力向后甩去,差点甩到堂哥家的房墙上。只见蛙虽然受到了惊吓和被猛摔,还真顽强,仍蹦跳着向苇塘这边逃命。我扔下钓杆,回身迎面捕捉,终于得手,心中充满成功的喜悦。

随着年龄增长,我钓蛙的本领越来越高。开始几年家里养鸭,把所有青蛙喂了鸭子。后母亲嫌鸭子太脏,到处拉屎,就不养了。钓蛙就成了单纯的玩儿趣,把钓来的青蛙再放回苇塘。一度我钓青蛙到了着迷的程度。钓青蛙的兴致和乐趣,在于宁心静气、全神贯注,即调动全部神力,专注于垂钓之一事,万事虽扰,亦能充耳不闻、目不转睛、神不失守。

一次回到家中,见母亲正做午饭,我便偷偷溜出去钓青蛙。当我把钓饵系下去后,三个青蛙蹦过来争食,你抢我夺,你碰我撞,谁也吃不到嘴里。我紧张地瞪大眼睛仔细地盯着。突然一只大手揪住了我的耳朵,吓我一跳,急回头看,是母亲所为。母亲说,“我喊你十声不言、八声不语,黄蜡灌你耳朵了?快,打酱油去!”随手把一个瓶子和毛毛钱塞我手里。正好有个叔叔路过,见状哈哈大笑。之后,每当提及此事,他们少不了要开我的玩笑。

古文《佝偻承望》中,孔子以“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来称赞佝偻老人的成功和技艺的超凡。的确,钓蛙和捕蝉一样,也是需要用志不分,全神贯注的,其本身就是对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